浮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奇岭口郑氏一本堂有皇宫气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全套检查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710/5529041.html

一本堂又称“奇峰郑氏总祠”,坐落在祁门县芦溪乡奇岭口河西自然村。沿着老路从河边拾级而上,即可目睹一个占地平方米的铺满青石板的古老广场。广场西边有一个8米多高的牌坊,牌坊底层有一个院门,院门上端嵌一块长5米、宽0.6米的凸形石块,刻着“唐大司徒郑公祠”七个金字,往上又嵌一块1米X0.7米的青石,刻着“柱国”两个金字。院门南北两边砌着2.7米高的院墙,庭院森森,给人一种显赫气派的感觉。随院门而进,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一本堂出现在眼前。

一本堂是由郑氏家庙发展而来的。根据明嘉靖丙寅年(年)《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残存本)中的《奇峰郑氏祠堂记》记载:“旧有家庙,在地曰花?者,毁于元季兵燹。”重建的一本堂“在祀之基,拓地于奇水(注:即今大北水)之西者,凡四亩,其制增于其旧祠之前为一本堂”。从中可知一本堂是在原“家庙”地基上扩大重建起来的。一本堂创建于唐朝乾符年间,毁于元代兵燹,于明朝正德丁丑年(年)重建。数百年间,先后遭遇两次大火,第一次修复完成于民国十年(年),第二次修复完成于年。

一本堂坐西朝东,进深64.7米、面阔23.7米,总面积约平方米,根柱子落地,七梁跨间,五门出入,钟鼓双全,是祁门现存最大的祠堂,气势恢宏,格局超凡。梁枋、斜撑、雀替等部位雕刻着各类人物花鸟图案。寝堂设有藻井,藻井下有两层飞檐翘角的宫殿式神龛,神龛内供奉着“一本堂”成祠之主郑传及其子延辛的牌位。郑氏为何在这里创建如此宏大的祠堂,这要追根溯源从祁门郑氏宗族发展史说起。

郑原姓姬,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唐永泰元年(年),桓公六十三世孙郑选从歙县北岸律村(亦称官塘)迁至今祁门闪里营前,建家立业,后官至工部尚书。选出京、成、湾、荣四子。湾生艺、渭、传、鲁、玫五子。其中三子传(-年),字国宝,地方武装(亦是绿林武装)首领。乾符四年(年)黄巢起义军从浙西进犯江南道。传在儿子延辛的协助下,率兵三万在宁国至泾县要道上,设鹿角栈道击败黄巢30万军队,得到僖宗赏识,即派检校兵部尚书王璧(-年,祁西苦竹港人),回祁招安郑传入京为官。传不信其言拒绝,生怕自己是绿林人物,被王璧以招安为名骗去剿灭。王璧为完成任务,权衡利弊,忍痛把自己的妙龄(16岁)爱女王美奂许配给比自己还大两岁的郑传为妻,以作人质,郑传这才相信。

郑传娶王氏后得到升迁,官至检校司徒兼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授“上柱国”称号。此时郑传36岁,已娶了陈氏、孙氏、江氏三房妻妾。儿子延辛(陈氏生)助父抗战黄巢有功,被封为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授“上柱国”称号。

王美奂进入郑家门后,郑传拥有四房妻妾,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王氏只是一名小妾,但是,一个尚书府里的千金,怎能委身为妾呢?根据郑延光(按出生顺序是郑传第三子)撰的《司徒公传》记述:“公凡娶王氏,封琅琊郡夫人。陈氏长,孙氏、江氏子十三人”。在郑传后裔奇峰澄心堂编纂的郑氏支谱和安徽贵池长林堂、江西鄱阳县鸦鹊塘的郑延晖后裔、浮梁县新居郑延芳后裔所编纂的系列谱牒中都记载,“延晖王出,延辛陈出”。然而郑传的十三个儿子中延晖排在首位,延辛排在第二位。陈氏是郑传的原配,延辛是陈氏生,自然是长子,为什么会成为次子?本是大哥,为何降为次子?这只有用封建制度推理解释:在封建社会,家庭里的长子与次子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一旦父亡,家庭中就是长子说了算,掌控家产分配权,并要承担抚养弟妹成长及婚嫁责任。很可能是王氏为自己的儿子日后能掌管家业而央求郑传封延晖为长子,郑传因王氏出身显赫而允诺封延晖为长子,延辛自然降为次子。一个曾助父抗黄巢,立过战功,并入仕途的合格大哥,一下子沦为老弟,在长幼有序的伦理之道上,延辛是难以接受这一颠倒的现实,但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儿子必须绝对服从父亲。郑传为了使延辛心里感到平衡,派遣延辛迁至祁南奇峰,奇峰有“不可弃妻”的传统。“妻”在古代多指“结发、原配者”,除非“妻”不守妇道应“休”但也要得到本门族长许可,这一族规也许是郑延辛为矫正父亲定下的家规而立的。

延辛迁来奇峰以后,根据僖宗“准赐家祀”的允诺,即在河西创建郑氏家庙,供奉着郑氏本族列祖列宗牌位适时祭祀。明正德八年(年)有十五都(今芦溪乡和溶口乡奇岭村)奇峰里一二三图四名军官民籍人郑卷、郑良址、郑昕新、郑福,联名呈报直隶徽州府要求创建“一本堂”司徒祠一事。正德十二年(年)司徒祠竣工。竣工后,即立堂规(亦宗法族规),呈报祁门县衙和徽州府衙请审核批准。正德十四年(年),徽州府、祁门县衙下帖/p>

直隶徽州府,为是给帖文,以敦风俗事。据祁门县十五都一二三图军官民籍郑卷、郑良址、郑昕新、郑福等连名状告前事,本族始祖传系李唐保障勋臣,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殁后特赐庙、祀事,载郡志。元季庙毁子兵,正德八年(年)是经郑建公同族众郑良瑞等合谋创祠于本里祖居地,名寺峰河西,又立堂规数十条,约束合族人心,推举耆德三人,名曰族者,公理一族巨细事情。然非仗官法,莫知畏从族众郑全等告县给帖,并印铃堂规一本,中间遵依者固有,不悛者尚多。为此,赴府主案下,乞严给帖,附照行令,恪遵条约,庶使俗不浇漓,民皆为化,等因。据此,参照所告营复宗祠,以奉祀显祖,定立堂规,以联属族人,事皆有理于民,风且无背于国法,诚可嘉尚,疑合准行。为此,除外帖印本告,各执前去查照,贴备告祠内事理,一体遵守施行,毋得违悖,须至帖者。后给帖,付告人郑某等,准此。

正德十四年(年)五月十三日典史吴环承

堂规具体条文原铸在大钟上,大钟于年被砸碎,无证可查。

据《祁门奇峰郑氏祠堂记》记载,一本堂是郑建主持创建的。郑建于明正德十二年(年)中进士,在京城任户部郎中之职,正德十五年(年)调任广东高州知府,路过歙县新菴,拜访翰林院国史修撰儒林郎唐臯,请其撰“一本堂”记,是时一本堂是奇峰郑氏第一个祠堂,故此记名曰《祁门奇峰郑氏祠堂记》。一本堂以“一本”为名,是郑选迁入祁门子孙发达之意。

奇岭口古地名叫奇峰,历水河(又名大北水)穿村而过。在公路、铁路未问世前,这里是从景德镇水上运货到渚口、历口的咽喉。因大河间隔,奇岭口又分为河东、河西两个自然村,河西地势平坦,河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河东村南有座高山,此山比东北两山要高些,山名奇峰,奇岭口古时即以此山为名。年,祁门县人民政府颁发给当地农民的土地证中记载:河东祠堂两侧的农民宅基地都称为“奇峰住基”。郑延辛也是行武出身,深知地形与战争胜败的关系。在古代战争中,河东是个易守易退而难攻的地方,即居住奇峰河东。又发现离奇峰仅两公里处有一山冈,山冈西侧是一个两丈多高的悬崖峭壁,沿“之”字路拾级过冈。此冈是个关隘,是个易守难攻的隘口。经过隘口下坡不到一公里路,就是一个很大的山坳,这个山坳呈L形,四周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在社会混乱时期,这里没有兵匪光顾,是世外小桃源,是个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之地。郑延辛即把家族的核心移居于此。要离开这个山坳无他路可走,要翻山越岭,因岭多而命名为奇岭。把奇峰易名为奇岭口(年地名普查又改为奇口),两地合称奇峰。由于奇岭不受外界干扰,祥和安定,人口逐增,有远见的人,有机会外迁即外迁,预防后代居住空间拥挤(新中国成立之初奇岭人口达到多人)。元末奇峰十七世祖郑寿元从奇岭里门迁入周村,把周姓撵走,周村距奇岭口1.5公里,是从奇峰去江西省浮梁地区的陆路要塞,属于奇峰要地。明初奇岭风水大师郑英才(-年),按照郑延辛后裔辈分大小把奇岭村划分为三个地段,这就是后来的里中外三门。明朝宜德辛亥年(年),奇峰二十二世祖郑怀德(-年)和郑忻德(-年)兄弟二人从里门迁至张村(今属芦溪乡芦溪行政村),张村仍属奇峰地域,此时奇峰拥有七块地盘,为后来七门郑氏定下格局。

创建一本堂时设计七梁开间,就是代表七门郑氏家族;五门出入,是显示皇宫气派。传说,明洪武时,奇岭口河东有一美女被选入宫,年创建一本堂时把第一进设计为五扇门,除中间一正门(仪门)外,左右两边各设两扇门,放眼一看,就是五扇门,酷似一座宫殿。清溪郑氏为此告了御状,言奇峰郑氏私造金銮殿,有欺君之罪,奇峰郑氏即把两边四扇门安上可随时取下的平门板,只留中门一扇正门洞开,又砌起六尺多高的院墙,竖起门楼。皇上兵马到达奇岭口河西,发现祠堂不是宫殿模样,只得撤兵作罢,河西免遭一场抄家灭族之灾。

从年一本堂建成以后到明末清初止,奇峰各村又在本门建了宗祠,如里门“澄心堂”,中门“余庆堂”,外门“澂心堂”,张村“聚庆堂”,周村“重庆堂”,河东“敬义堂”,河西“敦德堂”。兰溪(今为南溪)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从奇岭里门移居来的,不另建祠堂,各门祠堂只管理本门宗族事务,在整体上还要由一本堂统一,具体表现如下/p>

一、明清时期奇峰五村(奇岭、兰溪、奇岭口、张村、周村)七门向县衙、府衙呈报的公事或讼事,署名统称奇峰郑XX敬呈、跪呈。署名统一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如年4月9日祁门县首届人民政府在塘坑头成立,奇岭绅土送匾祝贺,匾词“普天同庆”,由奇岭口新四军战士郑民初拟定,奇岭书法家郑成德手写,尾后署名是“奇峰全体民众恭贺”。(原匾在“文革”中改造祠堂时遗失,现为复制品,未落款)

二、明嘉靖年间奇岭郑岳、郑维诚、郑维藩父子三人主纂《奇峰郑氏本宗谱》(习惯称《一本堂宗谱》)的“派衍字”(又称派行字,辈行字)为“一本兆基开万世,忠贞孝友为家风。贻谋燕翼冠棠远,启迪诗书统业荣。正直端芳钦显道,丰亨裕太绍奇功。时勤祀事修伦纪,睦祚敦宗志量同”。这五十六个字是“一本堂”世系派名,到清代有澄心堂、余庆堂、敬义堂、聚庆堂,分别在雍正、道光、光绪年间编纂本门支谱时仍延用一本堂的辈行字。

三、一本堂没有堂产,但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奇峰自宋、元、明、清有49人以文章登上仕途,其中进士6人,解元1人,中举7人。按历史朝代划分,清乾隆五十四年(年)以后有23人。为何有这样的飞跃?从一本堂南侧塾学馆石碑上可以找到一些线索,馆内墙有10块(原有12块,“文革”中被砸遗失两块)紫砂色石碑,石碑上刻着奇峰开置塾学,输银、输租、输钱的详细记录,这里仅转载《奇峰郑氏塾学序》全文/p>

古者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皆所以明人伦,正人心,齐风俗者也。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德行道艺修于家,乡举里选升于朝,教化大行,人心正而风俗美。后世学校如故,取士如故,天下遂莫不穷经习古,家弦户诵,毓粹储精,以待国家之用。本族自宋、元、明以来,积学力行,以文章登仕籍者代不乏人,故历世之人心风俗多有可观。夫读书者众,则达礼明义,虽有邪僻之士,不敢肆行无忌,显然为非。且一切盛德大业,无不从读书中来,岂特为一功名已哉。近日人思复古,共乐维风,输银输租,开置熟学。习业者有课,应试者有赆,发蒙者有俸,此非一二家私利也,乃举族兴废盛衰转关一大机会也。但未合聚生童,延师肆业,恐人事懈驰日久,无不怀私观望之意,勒石于祠,传名于后。勿谓今日不读书,安知异日无兴起者乎?毋夸当前之有人,能保后日不间断乎?绿芹丹桂,根在诗书,任人拾取,谁能禁之!盖此局成,人心风俗由此而善,采芹食饩由此而进,登科发甲由此而升,子孙世蒙其休,不徒目前而已也。后之人尚其思慷慨好义之风,去偏小嫌疑之见,争输焉,俾勿坏则幸甚。蒙学每名先生束修叁钱,不交本家;应县试每名叁钱,招复每试加一钱,应府院试每次每名一两,府招复每试加一钱;已进岁考每名一两,已进科考每名一两五钱;乡试每名十两,以五十两为率,人多照派;会试每名五十两;每年四季会课阅卷,送笔资五钱。

大清乾隆五十三年(年)戊申岁冬月立

四、一本堂是七门郑氏总祠,气势宏伟,历史悠久,但匾额不多,因一本堂成祠之主是“唐大司徒”“户部地官司大司徒”,级别高,如果送匾人不是朝廷命官,其匾额只能挂在本门宗祠。据知“一本堂”只有三块匾,除“一本堂”一块正匾外,最早一块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年)三月祁门知县钱同文送给郑晃的“乡贤大夫”匾。郑晃(-年),字晦之,号秀峰,奇峰郑氏二十四祖。弘治十七年(年)举人,初任山东曹州学正,流寇入境,率生守御,升长沙府通判,转四川马湖府同知,卒于官。居官二十年,家人仍受饥寒,死后其遗体被“所在官司送资发归,可过民众,涕泪郊迎,若送考妣”。后来按察司副使郑维诚评价郑晃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楷模。第二块匾是邹应龙送的,邹应龙是明嘉靖年间陕西长安人,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因相貌丑陋,蛤蟆脸,鹅颈驼背,主考官不准录取,嘉靖二十五年(年)郑维诚(字伯明,号少潭,奇峰郑氏二十六世祖)受命为陕西按察司副使督学,以“兴学育才为首务”,在主持科举考试时,发现邹应龙很有才华,奇人异相,并对妻子陈氏讲,此人今后官位在吾之上,即朱砂笔一挥,邹应龙予以录取,使邹应龙后来有资格参加殿试,中进士,官至御史。时严嵩、严世藩父子专权,残害忠良,邹应龙上疏,揭严嵩父子“植党蔽贤,溺爱恶子”,使严嵩被罢官,严世藩下狱。嘉靖三十二年(年)郑维诚出任广东海道按察司副使,因平倭有功,严嵩女婿同行从中拉拢,被郑维诚拒绝,郑维诚怕受其害,弃官回家。隆庆二年(年)仲秋月邹应龙以副都御史总理江西江南盐屯,借机赴奇岭拜谒恩师郑维诚,送蓝底金字横匾两块,一块是“文武大宗”悬挂于一本堂,另一块是“文武成家”悬挂于余庆堂。

五、一本堂在享堂两侧设有腰门。腰门又称耳门。(新娘出嫁从左边背进祠堂上轿抬出正门,人死尸体从右耳门抬进祠堂入殓,大门抬出。左称生门,右称死门),这是与其他祠堂根本不同之处。一本堂是庄严、神圣的七门郑氏公祠,从一本堂建成起至年止,奇岭口河西郑氏村民,娶嫁婚事,新娘不得进入一本堂,只能在本门的敦德堂上轿下轿。同样郑氏人死后也不得进一本堂收殓,只能在本村另设的“厅屋”进行。不管是哪一门,只有绅士或乡贤、有功名的人死后灵牌可供奉在一本堂寝堂(俗称祖宗堂),安放时孝子穿着孝服,上身还要披一件黑色或青色马褂跪在门楼门口,不得进院门一步。供奉在“一本堂”的灵牌应付五十银圆,以作维修一本堂之资。

一本堂是奇峰七门郑氏执行宗族法规的“高级机关”,各门族人有违犯宗法族规者,一般违规者由本门祠堂责罚;违犯族规严重者必须被处死或应被革出祠、永不归宗。这由一本堂掌门人“审核”可否,如可,即一本堂正门击鼓,掌门人宣布“处理决定”,即鸣钟生效执行。此情况辛亥革命后没有发生过,各门族人被本门祠堂责罚的到年仍有发生。

在封建社会的行政建制中,芦溪乡是十五都(包括今溶口乡的奇岭村),奇岭、三门、奇岭口、河东、河西、张村、周村、南溪、牛宝石(吴姓)属“九区文约”,文约是由各图的文人绅士组成的,其职责是协助都事处理解决民间各种纠纷,一本堂就是开约场所。

历史上的一本堂不允许人随意进出玩耍,更不允许把一本堂作为竹、木加工场地,不允许在祠堂搭台唱戏,使一本堂给人一种神秘、神圣的感觉。

约年,一本堂的寝堂被烧毁,火虽被扑灭,但殃及享堂(俗称正堂),一本堂匾额被烧毁,享堂残存不全,梁柱表面呈现一层焦炭。从年至年,一本堂经历年的风风雨,已是“风烛残年”。遇上这次火灾,更是雪上加霜,南北两面墙也向外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可能。翌年,一本堂掌门人郑嗣邦召集今奇岭里门郑家祥、中门郑旭华、外门郑传华、张村郑子如、周村郑惠南、河东郑庭和、河西郑永贞共同协商,决定按原有模样更梁换柱,进行修复,各门绅士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先把寝堂做好,再从里而外,一进一进往外修。年下半年动工,年下半年竣工。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大变革,祠堂被当作封建宗族的产物被遗弃,一本堂的寝堂中的神龛,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拆除;钟鼓也在“大跃进”中被砸碎,尤其是“文革”“破四旧”和“农业学大寨”中,祠堂被任意“改造”,任其漏烂,祖宗堂及享堂开始倒塌,祠堂已是百孔千疮,萧条凄惨。改革开放以后,一本堂于年4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拨以维修专款,郑氏族人齐心协力,对祠堂进行了有效修复。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省政府拨资对一本堂维修,因维修人员违规操作,年12月19日下午5时左右,寝堂和享堂被烧毁。重修工程于年11月底动工,年底修复还原。

(来源:祁门博物馆摘自《徽州百祠》作者:郑志锡)

写下你的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