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专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1.html1
余江县衙位于锦江镇中心街,始建于宋代,元代至清代曾几建几毁,民国六年()曾重修。县衙坐东北朝西南,石砖木结构。面阔59米,进深82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大堂为悬山屋顶,抬梁穿斗式。青瓦覆盖,釉瓦滴水。红石墙面,红石地面。整座衙门原本共六进,依次为大门(头门)、仪门、过冈亭(两侧有厢房,即左右司房)、大堂、花厅、住房等六部分。
1
光绪版《江西通志》六十八卷记载:
知县署在玉真山锦溪上,宋端拱间始建,元末毁。明洪武初知县徐进创建,永乐间圮于水。宣德五年知县梁瑶重建,堂曰“勤政”,后堂曰“公生明”。正统辛酉,知县项备改创谯楼,天顺中知县李恒修,弘治间知县冼光重建。正德六年火,知县薛球重建,明季又毁。
国朝顺治八年,知县李一元建,康熙五年知县程翰修。十三年毁于寇,十五年侯宏基建,(知县)胡绩显增修。后知县徐宏绪复建“退思堂”。五十八年知县李世敦建“息静斋”。乾隆十三年知县魏鈊修,道光二年知县陈夷爵重修。
1
同治版《安仁县志》记载得更详细。该县衙始建于宋端拱元年(),元壬辰年()毁于兵。明朝洪武元年()得以重建。在明、清两朝战乱中,县衙多次受损、被毁,但都得以修复重建。经道光二年()大规模的重修扩建,该县衙已具较大规模,设有头门、川堂、大堂、后衙及左右司房。头门外牌坊右边题写“民淳”,左边题写“士秀”;大堂题匾为“天理、人情、国法”。
据同治版《安仁县志》卷首“县治图”标示,县衙从云锦门进,中间依次为头门、仪门、过岗亭、大堂、花厅、住房。头门至仪门之间的西边是狱禁(监狱),东边是公馆和紫云驿;仪门至大堂之间过岗亭两侧的厢房分别是“礼户吏”和“工刑兵”用房,“礼户吏”用房在东,“工刑兵”用房在西。大堂西面是收粮所,东面是广济库,还有捕厅、捕厅署、内堂等附属建筑。
1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多次攻打安仁县城锦江,该县衙部分建筑被毁。民国6年()再获修复。修复后的县衙占地约平方米,共5进,基本保持了道光二年修建时的格局。其中过冈亭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塌,年余江县乡绅捐钱修复,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存仪门、厢房、大堂和监狱等部分建筑。
1
余江县衙是江西省仅存两处(另一处在浮梁县)较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县衙依山临水,气势宏伟,“玉真山峙其后,云锦溪环其前”,选址甚佳。县衙后有玉真台、经德堂、柳祠桧色等名胜,东有果老丹池、挹仙亭等古迹。县衙前西面有北宋时知县崔同亨建的云锦楼,可下瞰锦水,远眺黎浦岭。白天帆影悠悠,夜晚渔火点点。站在县衙前,远近胜景尽收眼底。清朝诗人、邑庠生胡起元有《锦水湍流》诗,专写县衙前所见美景。诗云:
锦江东望越流分,水净沙明拥暮云。
玉岭常留青石影,丹池时泻碧波纹。
逐涛渔舫歌声乱,驾浪商帆客意勤。
天际滔滔无尽处,乘槎直泛海潮闻。
1
余江县衙从宋端拱元年始建到民国三十四年()再次修复的一千多年间,前后被毁十余次。他的沧桑巨变,也是余江人民苦难历史的写照。据同治版《安仁县志》记载,元壬辰年()白莲教首领徐寿辉率部攻陷安仁,后与元军在安仁多次交战,安仁县治所境内县衙等多处房屋被烧毁,老百姓无处安身,纷纷逃到偏僻山区避难。明永乐二年()洪水泛滥,大水冲垮县衙,仅东西厢房幸存。正德六年()三月初一日夜,余干姚源(今属万年)人汪澄二、梅禄一率部夜袭安仁,攻破安仁县城,官民庐舍焚毁殆尽。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安仁县发生地震,十一月再次大震,房屋纷纷倒塌,百姓死伤无数,财产损失无法估算。崇祯四年()七月,安仁县又发生地震,损失不详。清顺治三年()四月,清军将领王德仁占据安仁县,这年秋天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统治者无动于衷,不管百姓死活;顺治四年()二月初二日,饥民攻占县城锦江,开库分银,官署豪宅大部被毁,县衙也未能幸免。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举兵反清,广信府副将柯升献城归附,一度攻陷安仁,县城锦江烽火连绵。咸丰六年清明节,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在余江邓埠活动,九月占据县城锦江。之后太平军在余江与清王朝的湘军、官办团练作战八年,大小战役不下十五次,县衙又遭兵火。真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民国30年()4月初,日军九架飞机空袭县城锦江,投弹数十枚,烧毁民宅数栋。之后又几次肆虐轰炸,锦江西门吴万和机米厂、县衙过冈亭被炸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古县衙进行了保护利用。古县衙曾驻扎过军队,做过政府办公用房。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古县衙被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屡遭破坏。年乡绅捐钱修复的过冈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大堂、花厅做了锦江镇修配厂的车间,左右司房、住房做了云峰供销社的战备盐库。
改革开放后,古县衙被作为古建筑群受到保护。年9月15日,余江县人民政府将余江县衙门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6日,鹰潭市人民政府将余江县古县衙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年、年两期修缮,仪门、大堂、左右司房焕然一新。近几年前去观赏者络绎不绝。
作者介绍
胡祖荣,年2月出生,余江区第一中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鹰潭市第二批文学哲学类文化名人。余江区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江区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鹰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龙虎山道家养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鹰潭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编撰《余江县文物志》(20万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文化散文集《云锦水》(12万字),团结出版社出版。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LSQ01)《千年古县城锦江镇文物景点保护与开发利用》(4.6万字)。另发表文化散文、人物传记、文学评论六十多篇,计二十万余字。稿件来源:鹰潭日报社通讯员胡祖荣程春鸣编辑:汪丽萍值班主任:张维民值班总编:吴年荣投稿邮箱:ytrb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