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土建筑浮梁传统民居瑶里 [复制链接]

1#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瑶里古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皖、贛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

瑶里原名“窑里”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明清时,产瓷中心转移至景德镇,但这里仍是瓷釉及高岭土的重要产地,一直被认为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有“瓷之源”的美誉。

瑶里古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这里的民居临河而建,水系穿过聚落,瑶河是古镇的主要水运通道,河上排布着四座老桥和两座木桥,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一律的徽派建筑(瑶里属古徽州地域)分列两岸,别具特色。

一村两岸沿河而居,百姓住宅以自然形式分布,家连家,户挨户,建筑外观比较统一但内部构造各具特色。

四通八达的青石板路将各家各户紧密联系起来,井井有条,至宽之处可双人通行,至窄仅容得一人;宗祠等公共建筑数量少且集中在河中段的两岸,面前都设有对应的附属空地,视野开阔,方便集散或是进行一些民俗活动。

自宋代以来,赣东北地区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许多古村镇都成为了有名的“进士村”,其中不乏一些“父子进士”“兄弟尚书”类的匾额,这能生动地体现江西“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之盛况。

随后,明清时期兴起的“江右商帮”,对赣派民居营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因商贸发达,交通便利,文化交融迅速等因素,赣东北地区现存的传统民居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瑶里的民居带有浓厚的徽商豪宅特点,其布局合理、协调,风格独特、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三雕,从人口门罩和八字墙上的砖雕,到登堂人室后,梁架隔扇栏杆上的木雕、彩绘,以及台阶、柱础的石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更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

进人瑶里古镇,首先映人眼帘的瑶里民居是灰白相融的高墙,翘角的马头,错落有致的墙线,典雅大方的色彩,而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又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远眺瑶里的民居,依山傍水,青山绿水环抱,高高突起的马头墙在青瓦的点缀下与亭台阁和周边的山水交相辉映。

粉白的墙体、青色瓦片、加上砖木石雕、层楼叠院以及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的和谐有机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门罩

赣东北地区属中国两大风水派别发源地,并且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因此赣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罩雕饰受宗教文化影响颇深。

赣东北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平原地形优势,民居群体也依水相聚,产生向心性,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山墙与马头墙因为正立面稍窄,设主人口的位置出于民俗风水的考虑自然正面墙面的装饰重点便集中在门。

装饰是传统民居构成的要素,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建筑物的性质与地位,乃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和物质生活水平。

赣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罩雕饰在表现的形式和雕刻的技艺上,汲取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精邃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文明礼教和本土风俗的活态传承。

构成要素与内容选材

传统民居人口形式一般归为六种:门框、门罩、门楼、门斗、门廊和门屋,瑶里古镇上传统民居多用门罩与门楼,罕有门廊等。

古镇上历史民居的门罩雕饰材料以砖为主,喜用青砖叠涩而成,木材次之,砖材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用到,只是占比多少与雕刻装饰精细度的差别而已。

如程氏祠堂一类,门罩雕饰的材料全为石材,工艺精湛,保存也相对完好;而街角巷尾中小户人家的门罩是就墙面进行雕刻装饰,与挑出的木结构造型组合而成,经岁月的打磨后,原有模样已模糊到难以辨识。

程氏祠堂门罩

瑶里古镇上传统民居的门罩做法可归纳为三种/p>

一是简单制,工序少直接在大门上用方砖叠涩挑出几层线脚,覆以瓦顶即成;二是最常见的做法,从墙面挑出托件,上架三檀小坡檐;最后一种是之中最为讲究的,即加垂莲柱,也有石雕仿木结构做法。

门罩可以进行雕饰的部分,除木结构中承重的一些部件,暴露在外的每个面都能加以雕饰,能够发挥的空间可以说是非常充分,尤其是大户人家与公共建筑的门罩,层次丰富,饰面范围大,处处有特色,寸寸都精彩。

正所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雕饰的内容皆围绕着镇宅辟邪、祈福求吉和伦理教化这三大主题。

传统的雕饰纹样通常取材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教派象征等,通过简化、抽象和变形等手法传递作者的精神思想,既融中国绘画、书法、工艺美术与一身,表达了古人对美的认识与感悟,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民居装饰的显著特征。

象征

大户人家门罩的雕饰复杂且精致,作为“门面”而言,从雕饰的程度也能体现屋主的等级地位。

例如雕饰以兽面为主的滴水瓦,其中龙、老虎和狮子尤为常见,这一类气势较强的兽面象征着王者地位或是领导者身份,寓意欣欣向荣,仕途通达等。

再言门罩的挑檐部分,若做工完整精致,在檐角处必然饰有螭吻,造型生动立体。

传说螭吻为龙九子之一,原为雨神座下物,人们把它雕饰于檐,寓意驱邪避祸、灭火消灾,家宅平安。

其他的雕饰多以祥云、如意、牡丹、石榴、梅兰竹菊等为主,有的是平面纹样,也有不少把结构部件的轮廓设计成这类造型,都象征着美好,寓意期盼平安喜乐的生活、祈福求吉,表达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古镇特色

明清商业街

瑶里自古盛产瓷原料——瓷石和釉料,先民们通过瑶河、梅河、东河、昌江水道,将瓷釉原料源源不断运往景德镇,这也极大促进了古镇商业繁荣。

明清时,古镇有六街四十八弄,民居多间,居民过万人。

现存较完整的“明清商业街”是古徽州大道一部分,全长一千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段。

街道中间铺砌大青石用以推车,两边镶嵌鹅卵石用以步行,昔日有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至今仍保存较好。

祠堂

瑶里既是“因瓷而兴”的“业缘型村落,又具有典型的"血缘型”村落特征,村中曾建有宗祠7座、支祠30多座。

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道光重建,正门为四柱三开间五花石牌楼样式,祠堂内为大三进,宽12m,进深33m,总面积㎡。

祠堂院内有一座戏台——“万年台”,梁架上有精致戏曲木雕。戏台两边廊是观众席,对面是拜殿。

进士第

紧临瑶河岸边,康熙年间由进士吴从至所建,是典型的赣北民居风格,墙高、窗小、白墙、灰瓦;入口为五花石山门八字外开,小云拱,大台阶及正堂的井字架透露出官宅的气势。

马头墙

瑶里属江西省浮梁县,毗邻安徽省,是“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区城;

徽派建筑是中国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头墙的防护功能

徽派建筑由于在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这种建筑体系最大的优点是承重与围护构件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充分优化自然条件,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

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墙挨着墙,屋顶挨着屋顶,在古代没有消防队,也无消防通道,一旦失火,便遭遇灭顶之灾。

为了避免灾害,聪明智慧的徽州劳动人民在房屋建造中,创造了徽派马头墙,作为防火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徽州山地多平地少,民居建筑用地资源相对匮乏。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大,往往“城墙失火,殃及鱼池”,导致成排、整个村落的房子难逃劫难。

而砌筑了高高的马头墙,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另外徽州地处东南山区,梅雨季节多雨、多风、易潮湿、暴风重者吹毁房屋,轻者吹翻屋瓦,所以在实力允许情况下,盖砖墙瓦顶较为实用。

徽州多山多树,建筑材料大量利用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在屋顶边的处理上较难。

如直接用瓦收边,风极易吹掉瓦片,漏渗水问题也难以解决。从现存的房屋来看,那些没有马头墙的普通住宅,也在两边墙上砌了类似马头墙的部分,只是矮小许多,并且不具锯齿形,道理是一样的。

马头墙的艺术设计和装饰功能

马头墙高低村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建筑,因设前厅后堂,房屋进深较大,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式,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墙体形式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的理想和追求。

徽派民居建筑高大封闭的墙体,显得静止呆板,因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是一种吉祥物“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登高俯视聚族而居的村落,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木雕门窗

明清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阶段,也是政治制度最森严的阶段。

因此在建造宅第上的等级也很森严,其营选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俗“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开)间、五架(梁),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所以,普通人家只能建个三五间瓦房,,财力雄厚的徽商在没有取得功名的前提下,也不可以把房屋建造很华丽。

再加上徽州人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房屋拥挤,自然条件又是山多地少,建屋用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制度面前,为了满足建造宅第时的争奇斗富,徽商另辟蹊径,开始追求在建筑装饰方面上的精益求精,创造精美独特的雕刻风格,并且力求雕刻在文化内涵上的丰富多彩。

徽商的足迹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他地方的门窗文化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被模仿借盗,再融入自己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从而演变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

瑶里木雕门窗装饰纹样艺术具有民间和民俗这两种文化的特性也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紧密相联的。

它属于官方文化的儒家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相互掺杂、融合、凝练是瑶里木雕门窗的装饰纹样这种艺术的文化中心思想的表现。

瑶里木雕门窗装饰纹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形态情感色调都是明细向上的,传统的木雕门窗的雕刻风格有的考究,有的粗狂在装饰题材上,所表现的内容有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古代神话、花鸟鱼虫等为主要的绘画题材。

在形式的选择上也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图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文化观念。

例如老百姓们大都喜欢的的象征送喜的喜鹊、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神圣的龙和风、象征权贵招财的麒麟、表示“连生贵子”的莲花、桂枝等形象;还有一些老百姓喜欢给人以庇护、祈福的财神、仙佛、罗汉、魁星等形象。

瑶里木雕门窗的装饰是一部研究古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情况的百科全书,诠释了当时瑶里人民的人文风貌、地域民俗,是现代人们了解徽派建筑历史文化的窗口。

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的装饰特色和艺术风格

历经千年的演变,我国传统木雕门扇已成为建筑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代,许多文人雅士、儒商巨贾、能工巧匠都乐此不疲的在门窗上大做文章,カ求门窗的精致,美观已然成为了他们无师自通的行为。

我国自宋代以来民居中就采用隔扇门,隔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同时具有墙、门和窗的功能,既方便于采光,也便于通风,是建筑装饰中的重点所在,常见的门窗有隔扇和护镜窗等形式。

瑶里古民居明清两代均用木质隔扇装饰,并以此来呈现整个建筑的韵律。

在数量众多的古民居木雕门窗实物中,雕刻艺人们无不将花草虫鱼、山水人物、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

天井

瑶里民居属徽派建筑流派,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瑶里的地质环境和地理特征,是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的完美结合。

瑶里民居采用常规的坐北朝南向,有利于通风、防潮;采用倚山面水布局,更体现了风水意愿。

民居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中间为厅堂,两侧则为,厅堂前方称“天井”。

“天井”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天井”可丰富空间,使建筑的空间更具灵气,更显活泼。

天井是气口,作用在于聚财、养气,也符合古代“四水归堂”的风水观念,具有明显的园林特色及生态化特色。

(2)“天井”具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作用,徽派建筑少窗,天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天井是取光、取景、排水的地方。

徽派建筑文化受到了古典生态观中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古代人们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体现了对自然的顺从和适应,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与自然接触。

现代高层办公楼、豪华商业楼以及四合院风格的建筑群落以天井作为设计手段的现象也为常见,在这些建筑中设天井,并不是浪费空间,而是将共享空间、休息空间、交通空间与环境景观及视觉趣味中心的结合,是一种有利的设计手法。

(3)“天井”还具有防火隔离的功能“天井”将前后堂房屋分隔开来,即使某一个单元失火,在“天井”的隔离下不至于殃及全宅,同时“天井”内的聚水池可以用于养鱼观赏。

瑶里古民居与徽派民居的异同

瑶里古民居屋面出檐短,屋檐短意味着墙体不怕雨水,青砖没有粉饰,直接外露的较多。

相比徽派民居的高墙深院,它们与阳光的关系更直接,这点体现出江西民居更为生活化、更为质朴的空间关系。

高大的民居体量则明显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古徽州"山出美材”,以木构架为主体的用材技术,土著先民早有相当水平北方士族引入梁柱为承重骨架的官式建筑做法,使得徽派建筑在”穿斗式”的基础上加入"叠梁式”,形成新的木结构体系。

叠梁式由柱上层层抬梁而得,从而获得大空间结构。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更为粗壮的木材,更多的人力,才能挑起空间的大梁大体量大空间的青砖民居付出代价巨大,徽商的财力与权势也可见一斑。

单体民居空间高大,青砖墙体外露或抹白灰,顶天立地。高过屋面超出屋脊的马头墙更显气宇轩昂,小青瓦盖山墙檐,一条条干脆利索的青黑色水平直线,高低错落,层层叠叠。

加之多进深的院落天井,头顶的青瓦被簇拥在一起,虚实相隔,小青瓦的气势、俊美、节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对古村落和古镇的留恋,源于心灵对“诗意栖居”的向往,而究其根本,是自然力大于人力而形成的“随顺”与”安住”,若将自然力视为神力而不可超越,人的精神必获平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成的村镇选址、建筑用材及形制,一切都理所当然。

本文章摄影:高鹿野陈良铭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