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开尘封的相册 [复制链接]

1#

唱响林海文化,诵读优美华章,展现平凡生活,讴歌美好时代!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走入《书香林海》诵读平台,在这里你将会聆听到一种乡音,一份传承……

打开尘封的相册

不要一味地埋怨那个年代。那个扭曲的年代,让我们丢失了许多,亏欠了许多,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留住的那份纯真,那份热情,那份执着,就愈显珍贵。

眼前的这幅照片,是我们那支小小宣传队的一次合影。23名队员,两位老师,两名工宣队队员,还有一个小家伙,是工宣队的师傅从家里抱来的,那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如今也是五十来岁的人了。这张照片是在我们那所中学住地的照相馆里照的,已经看不清照片上注明的日期,但那“战地黄花分外香”七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辨。这是当时最时髦的用语了,无论什么事,都会从伟大领袖的诗词和语录里找到适用的词句。

我们不止一次去过他的小家,在那个很有些浪漫气氛的屋子里,感受到与大山不同的气息。他们夫妇早就调回去了,回到了那个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我离开学校后就再没见过他们,他们现在也都六十开外的人了,还会那样浪漫,那样富有激情,那样笑对人生吗,我想会的。

小小的宣传队,虽然没有什么艺术水平可言,但总还有几个小台柱子。女同学都是舞者,尽管那时跳的都是忠字舞式的舞蹈,但不同的人跳起来,给人的美感还是不一样的。那个张玲和徐桂琴似乎略胜一筹,她们对舞蹈有自己的感受,舞起来就自如轻盈得多,还能参与一些创作和指导。而我们多数男女同学,除了认真的态度,纯真的表情,与舞蹈并没有多少缘分。所以毕业后没有谁真正走进文艺这个圈子里。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有些滑稽有些好笑的经历,现在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可以忘记当年做过的许多事,但贯穿那段经历之中的单纯、认真,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却永远不该忘记。常常回过头来望一望,想一想,我们会更有激情地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

作者/主播简介

刘同福,微名:北风轻轻吹。山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原任山东陆*预备役高炮师政委。酷爱摄影,纵情笔墨,以相机捕捉精彩瞬间,以诗文讴歌辉煌成就。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青岛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王秀荣,黑龙江海林市人。共产*员、小学退休教师,海林市图书馆《书香林海》诵读平台主播。喜欢摄影,用相机捕捉精美瞬间!爱读书,爱好文学,热爱诵读。愿意用自己的声音抒发情怀,传递人间大爱。

本期主创团队

主编:田新忠

副主编:李集李宏洁

培训:毛东丽单晓丽

采稿:李宏洁郑慧芬

审稿成员:徐丽郭艳君张广秀

编辑成员:朱国森张晓云

审稿校对:单晓丽王松利李朝华

片头摄影:关易龙

作者:刘同福

主播:王秀荣

知识长廊

大凡有河流的地方,总会催生一方文明。海浪河是海林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海林市以西偏南黑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的老秃顶子山和大秃顶子山,是牡丹江最大支流,流域面积多平方公里。海浪河至哈达湾渐行宽阔进入盆地平原,孕育出了宁古塔文化。

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可见,史书上最早称这块土地为宁古塔,是源于明朝初年女真人移居海浪河流域,称“东海窝集部宁古塔路”。从此,人们开始把海浪河流域称为宁古塔。年(天聪五年),努尔哈赤就命宁古塔守御吴巴海监造宁古塔城,年(康熙元年),清政府设立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宁古塔成为盛京(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广大地区的*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便承载了多年的厚重历史。宁古塔还是清王朝的流放地,守边屯垦的重要戍所,也有许多因犯案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因此,在宁古塔形成了独特的以流人文化、戍边文化和满族文化为代表的宁古塔文化,涌现了边塞诗人吴兆骞、云麓老人方拱乾、筏喻道人张缙彦等著名流人,也产生了《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等流人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学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宁古塔文化、历史和地理提供了重要史料。

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一股宁古塔文化研究热潮,尤以流人文化为甚,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李兴盛,曾任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研究,创建了一种新学科、新学派,发表了《东北流人史》、《中国流人史》等大量有关论著。牡丹江市也有一大批宁古塔文化研究者,宁安则以关治平为代表,海林市著名作家徐景辉也多年研究地方文史,曾发表了《大清流放》等专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