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阳照在雨前茶上张新冬 [复制链接]

1#
脱贫攻坚专栏

太阳照在雨前茶上

张新冬

谷雨将至,赣东北逶迤的群山还习惯把灿烂的阳光涂抹在脸上,显得精神饱满而端庄稳重。驱车,沿着一条新修的农村公路盘山前往潘村,每遇拐弯,山风便迎面送来耳语叮咛。虽语焉不详,但能细读出海拔在升高,山林在起舞,阳光下郁葱的生命正在枝叶细微处闪动,跳跃。

以地理的眼光来看,天地间没有一个地方是圆满完美的。

譬如北方山河壮美而干燥,南方风物秀润而多水患。给了一脉冰峰雪域便不给良田千顷,挖一片四川盆地便送一片横断山脉。大概1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时,庐山的“起立”与旁边盆地的“卧倒”,发育出了鄱阳湖地域的雏形。湖畔的千年古县鄱阳埋头喝着平方公里的湖水,身上的骨架却只拉大而长不高,全县平均海拔24米,县内最高峰莲花山雷打石海拔也仅为.5米,比庐山峰顶矮一半。而以物理的眼光来看,一切都是相对的。对于24米来说,.5米就是巅峰,必须仰望。

“因为雷打石的位置就在我们莲花山乡潘村,所以潘村成了全县最高高在上的村。上过庐山的人都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两年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来雷打石,体会站立在鄱阳之巅的感觉。”驻村第一书记虞军波在车上介绍的时候透着一股自豪。比起几年前他刚被上饶市新华书店派到潘村任第一书记的时候,除了山高、路远、地偏这些困难的外部环境,作为全县“十三五”贫困行政村的潘村,全村经济底子薄层次低,山多田少,劳动力缺乏,家庭收支不平衡,群众增收十分缓慢,脱贫工作的重重压力令他经常眉头紧锁。“现在好了,县乡村三级公路都修通了,莲花山茶叶与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马上全县都要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我们潘村27户85人贫困人口绝不会拖后腿”这话从他嘴里听起来轻松,我想几年来他与村两委干部在背后的付出与艰辛,如同背负着一块雷打石登山前行。

莲花山,山如其名,是鄱阳人心头的圣山,静若处子,美如莲花。多年之前,我曾为之奔赴过一回,那时的山峦还如同山野草莽,没有眼前不时闪过的果园、茶园、山庄、民居,没有脚下平坦顺畅的水泥路、柏油路,也没有全天候无死角的网络信号,这焕然一新的一切让大山也变得精神抖擞。在拐过一个山道后,我刻意回味了一遍山的旧颜:山是自然的文本\比人久远\山是天地的经卷\比字空灵\一大早\你就写满一枝一叶\让唐诗宋词住进山林\把莲心禅意衲入衣襟\我来寻你,如寻念旧情\虽然漫山遍野都是你\写下的诗句\我的痴心\至今空口无凭。

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阳光照耀下,这德行高深的山林早与人们的生计化为一体,人与自然都获得好的生计已经成为峰峦、溪流、田舍间最务实的修行。早在年底,国家林业局就批准设立了鄱阳莲花山森林公园,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脱贫致富的步伐逐渐加快,虽然旅游发展的周期比较长,但近年来以村合作社为龙头的莲花山茶叶、油茶、木耳等地方特产已经为村民们增加了较为可观的收入。看我踩着谷雨前的采茶步点下车,虞书记善解地说:“范主任是本村人,请他带你去近距离看看采茶,了解山里人的变化”。为采购这里的优质茶叶,几年前我就结识了村主任范镜华。一口浓郁乡音的范主任热情地引着我转过几处长满竹林、松柏的山坳,指着前面高耸的几座山峰:“看,这就是莲花山有机茶示范基地。”他介绍,这里的茶园海拔米以上,山高雾多,所产茶叶以色绿、味美、清香而久享盛名。由于山区气温偏低,清明至谷雨之间是摘采莲花山茶叶的上佳时机。“你来的真是时候,这几天正是采雨前茶的黄金期。”雨前茶,就是谷雨以前采制的春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我含笑不语,买茶人原本应做个有心人,方才对得住这阳光下的新芽与采摘。

“老桂书记,你们一家子都上山采茶叶啦!”范主任边打招呼边给我介绍正在山坡上采茶的几个人。桂开平正弓步登在斜坡的茶树旁埋头采茶,由于坡度很陡,他右腿在下直撑着身体,整个人几乎趴在山坡上。头顶明媚的阳光穿透他那顶竹编帽,帽檐下的脸庞尤其显得黝红而朴实:“耽误不起哦,时间就是效益嘛。”虽然相隔有些距离,但我确信那转过来的和蔼表情上挂满了汗水。听到我们的一些闲聊与对采茶的无知,附近采茶的儿媳妇和姐姐几乎同时露出了灿烂又善意的笑容。范主任向我们介绍,桂开平曾经做过莲花山乡另一个村的村支书,几年前退了下来也闲不住,不仅带领家人把自家的茶园打理得生机勃勃,还学会了酿制本地谷酒的手艺。自从有了扶贫政策的鼓舞,不甘贫穷的潘村人胆子越来越大,信心越来越足,从承包山地扩大有机茶叶和油茶的种植,到成立美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白岩山油茶加工有限公司等富民惠民工程,以茶园开发和茶叶、茶油加工为主,依托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发展契机,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物产附加值,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如今,多人口的潘村建成了茶叶基地、油茶基地、农家乐、茶厂、柿子专业合作社,人均年增收达0余元。不仅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村集体也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逐步走上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老桂书记把刚采的茶捧给我看,说:“我这个老支书当年没能力带领大家致富,现在政策好了,咱们党员干部总不能在脱贫攻坚奔小康中掉队啊!”大家的欢笑声伴随着茶树点染的阳光在茶园不断跳跃,闪动。

“看!对面山上有一位僧人也在采茶。”同行的摄影家朋友兴奋地向翠绿掩映中一袭黄色僧衣对起了焦距。我知道莲花山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佛教寺庙——白云寺,距今有余年历史渊源,白云寺位于一处地平之处,四周五座山峰好似组成了一朵巨大的莲花,白云寺的香火氲氤如同莲中花蕊。寺庙附近遍布千百年的红豆杉、金银桂、银杏,寺庙范围的山林中也有野生茶叶生长,与村民的有机茶品质一样好,僧侣采茶自饮与招待香客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古代连接徽州饶州的驿道就在白云寺旁经过,纵贯莲花山潘村,云雾升腾处,人们仿佛可以窥见“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青骢快马,于寺旁的饶州古驿道上狂奔而过。南国的荔枝倒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而白居易诗句“前月浮梁买茶去”中的浮梁茶则不乏莲花山产的上等茶叶,或被八百里加急快递到贵妃娘娘手中,一杯刚沏的山间绿茶,正好化解饱尝荔枝后的甜腻。或被轻别离的商人用骡马打包运往江淮江南,稳稳赚上一笔,再去寻找下一个“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红尘女子。

虞书记告诉我,游人在六年之前来潘村,一般抵达白云寺后便兴尽而归。自从年首届莲花山柿子文化节在潘村柿子园举办后,慕名而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游客和艺术家们纷纷相约莲花山,赏美景、尝美食,茶叶、柿子、笋干、板栗、灵芝、香菇、木耳……等山珍特产成为了莲花山潘村的最新名片,如今又形成了春看采茶、夏游古寺、秋尝柿子、冬观雪景的潘村四季游,旺盛的人气带来了旺盛的财气,仅最近一届“柿子旅游文化节”就吸引游客1万多名,农产品销售收入达余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与实践,已经让潘村尝到了生态发展的甜头。这让我想起那年参加莲花山柿子节的趣事。村里有个由来已久的摘柿子的工具,叫柿篓,下面是根长竹竿,上面有个竹子编的篓子,把柿子篓伸到树上,轻轻旋转,柿子便掉落到小篓里,熟练操作的村民用柿子篓一下就能摘好几个柿子。而柿子节上,真正的高手都表演爬树摘柿子。瘦高的柿子树,在他们脚下成为表演的舞台,等爬到树顶,背篓早就装满了。当靠近这里村民充满善意的笑脸,聆听热情的乡音,接受真诚的土产馈赠,橙红的柿子就是潘村这块画布上最浓艳的油彩。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心。”缓行在整洁安宁的潘村,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潺潺的山泉在通过竹筒的引导一路欢歌,生态茶园天然而成的梯田,美潘农庄全木结构的民宿,山里的生活元素都仿佛是信手拈来,没有苛求与刻意。在这里,自然生态保持着品质,产业发展点燃了活力;在这里,一条野生鱼与溪水的私语还是曾经的口音,一块懒道人石、撑腰石、压雀石、月斧石、马蹄石、断掌石还是当初的模样。受到山居生活氛围的感召,来自喧嚣城市之人也会暂时放下物欲名利的行囊,畅想归隐山林。

游览一番村景后,车靠着通村路新装的安防栏杆稳稳停下,范主任指向路旁耸立着一株粗壮高大的香椿树,那树下是贫困户李雨旺的家,我们去他家喝口茶。大家在院子里看了一会儿竹架上晒着的春笋干,才见主人夫妇二人乐呵呵地采茶归来。李雨旺拿出刚请篾匠编好的晾干、烘烤茶叶的竹器,把采来的茶叶摊放在上面,女主人又泡上几杯雨前新茶,让我们边解渴边品茶。“如果说明前茶喝的是一个‘鲜’字,那这个鲜应该是鲜甜美。雨前茶也能够喝出一个‘鲜’字,这个鲜则是鲜醇爽。”在大家详细品论茶经的时候,我兴致勃勃将主人家桐油色实木整体风格的房间逛了个遍。李家共四口人,以前致贫是因为缺技术,加上也没有集体产业带动,现在局面早彻底改变,在合作社的统筹运作下,仅凭自家种植加工的优质茶叶就可以增加收入万余元。雨旺说他家在四年前实现了脱贫,去年又把房子新装修了,虽然儿女都去大城市打工了,但他觉得自家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了。女儿逢年过节回家往自己的房间一躺,都笑着说像住在星级酒店一样舒适惬意。

时近正午,装满新茶的竹篓们陆续下山,阳光穿过山林如同散碎的金银闪耀在嫩绿茶叶上,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茶香在山路上随风飘荡。可以看出,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勤劳朴实的潘村人没有错过发展的机遇,也没有一个人掉队。

此刻,明亮的阳光也正透过李家后厅的玻璃屋顶,照射在雨旺那淳朴自然的笑脸上,感觉就像刚喝下的雨前茶,一股春天浓烈的气息,从喉咙到口腔的一股甘甜,那是大山深处苦尽甘来的味道,是幸福生活的回甘。

☆鄱阳湖文艺

去湖上点一盏渔火

yi

意见︱建议︱荐稿︱投稿

欢迎联系小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