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月旅发专辑浮梁古村记瓷茶一体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4530121.html

年5月17日“旅发大会”

热烈庆祝江西省政府在景镇镇市召开

“江西省第三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

浮梁古村记瓷茶一体的千年遗韵

作者

江华明

朗读

牧言

千年古县浮梁地处景德镇以北,以“一瓷二茶”闻名于世。

唐武德四年(年),浮梁正式建县。此后的年间,“瓷都”景德镇都隶属于浮梁管辖,加之景德镇陶瓷的两大原料——“高岭土”和“瑶里釉”的原产地也在浮梁境内,从而使得这个山环水绕的小县城成为景德镇名副其实的“瓷源”。与此同时,作为皖赣茶商的货源要地,浮梁还有着“茶乡”之美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在《琵琶行》一诗中就曾经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正所谓“好茶配好瓷”,古时候往来于浮梁的客商大多会同时采购瓷器与茶叶,当地行话叫作“配载”。而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浮梁县民们仍过着“摘叶为茗,伐蕏为纸,坯土为器”的生活,而这种瓷茶互利的贸易风气也依旧不减,让人禁不住想走进浮梁的大小村落,一探究竟。

严台村:走上国际舞台的“茶村”

严台村地处浮梁北隅山区、江村乡最北端。从景德镇市区沿国道北上,路经洪源镇、罗家镇、三龙镇、蛟潭镇后,再顺着严溪逆流而上,一路上林木森森,田畴飘香。不多久,便有一座石拱桥跃入眼帘,只见其桥孔正中上方的青石板上,刻有“富春桥”三字,说明此桥因建在富春山脚下而得名。富春桥造形独特,有一廊亭横卧其上,廊亭尽头竖有功德石碑一块,上面刻着建桥募捐者的姓名,并注明此桥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年)。桥头两侧皆有参天古樟蔽日,树下各立有一石座,以方便来往旅人歇脚休憩。

富春桥的一端连接着通往富春山的古道,严台村的村口就在古道一旁。严台村面积不大,镶嵌在东西走向的山谷间,四周群山拱峙,林海绵延。严溪自北向南淌过村口,又朝着西面蜿蜒而去,将整个村落半包围了起来,好似护城河一般。村前筑有一道石砌围墙,仅设一座别具一格的门楼供人出入,因其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故被人们称为“山门”。门楼正中镶嵌着“严溪锁钥”匾额,上方设有四眼火铳口,古时候常有专人值守于此,使匪盗不敢光顾。

这座地处皖赣交界的浮北古村,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虽历经世事沧桑,但古貌依旧。整个村落呈叶脉状布局,两条主街——一股街、二股街以及60多条小巷纵横交错,形如迷宫。村内古宗祠、古桥梁、古茶号、古油坊等老建筑星罗棋布,还有7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宅,多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均依山傍水,堪称浮梁古建筑的标本。这些民宅大多依徽州民居“四水归堂”的形式布局,兼备天井、明堂、八字门、白墙、青瓦等建筑元素,且每家都设有“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其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阶梯式、方形,还有颇具韵律感的云形,它们与郁郁葱葱的山岭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归隐山林”的和谐之美。

严台村气候温润,日照充足,自古便是浮梁茶叶的主产地之一。据史料记载,严台的茶叶种植始于唐朝,兴于北宋年间,南宋以后略有衰落。晚清时期,红茶的制作工艺自福建传入浮梁,使得当地茶业再次回暖。清宣统元年(年),严台村秀才郑毓杰创办了浮北第一家股份制茶号——永昌茶号。后续几年,“裕兴隆”“福利昌”“德和祥”“天祥”“恒丰祥”“同春和”“仁馨昌”“功政昌”等十多家茶号相继问世。民国四年(年),严台村“天祥”茶号所产的浮梁祁红,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荣获国际金奖,不仅让浮梁茶走上了国际舞台,更使得严台这个偏居一隅的小村落声名大噪,引得各路茶商蜂拥而至。

沧溪村:“三举五贡四十八秀”

沧溪村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沧溪村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三举五贡四十八秀”的傲人成绩,曾使其在浮梁县独占鳌头,成为赣皖交界处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沧溪村坐落在一块开阔的谷地之上,四面秀峰环绕、茶桑翠翠,西高东低的笔架山在其前方,绵延起伏的来龙山位列其后,杨村河自东向西逶迤而来,又绕村而过,形成了一幅远有苍山环抱、近有碧水相拥的绝美画卷。沧溪村的选址,依山傍水、避风向阳、明堂开阔,凸显了“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堪舆术理论,可谓风水村落中的经典之作。

沧溪村的居民以朱姓为主,其始迁祖为唐代勇御将军朱迁。唐乾符年间,朱迁奉命随户部尚书程仲繁和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吴昺屯兵浮梁营里(今兴田乡),后定居于沧溪。从宋代起,朱姓一族以茶业为重,在沧溪不断发展壮大,及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清末民初,朱氏更是将苍溪的茶业推向鼎盛。那时,村中茶号林立,茶商大院有七八家之多,其间不乏大富茶商朱贻泽及朱佩泽等人所创办的“源馨昌”“恒德昌”茶号。

沧溪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五重叠檐牌坊,由时任池州知府的苍溪人朱韶,于明代正德十五年(年)所立,以纪念宋代理学家朱宏。牌坊上书“蜚英”二字,意为“文坛英豪”,由南京刑部尚书、文林郎知宁海题写。其主体呈“四柱三间五楼”的形制,为全砖结构,两侧各设大小八字影壁,中间分为三段青石平台踏步,意为“三步金阶”,顶部设有“五步架式”的马头墙,别称“五凤楼”,墙体之上镶嵌有各式砖雕,皆纹样繁复、雕工细致。

穿过蜚英坊,便步入了沧溪村的主街——十字街,以此为中心,村内共有26条逼仄的巷道相互贯通。街面正中均以青石板铺就而成,左右两侧各镶嵌有鹅卵石拼成的福、禄、寿、围棋、铜钱等图案。全村共凿有水井三十多口,分列于街巷两侧,既可方便居民取水,又兼具调节气候的功能。街巷两旁还凿有排水沟,沟中雨水分别从上、中、下三个排水口汇入村前的杨春河。在这样的街巷格局下,沧溪人筑民居、建祠堂、围堤墙、植树木,使得沧溪俨如一座功能完备的城池。

沧溪村现有古建筑栋,其中有73栋保存较为完好,均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分为明三间式、四合屋式和三间穿堂式。村里还设有三大宗祠,其中建于宋代的朱家祠堂,规模最为庞大,其面积多达平方米,由前院、享堂、寝殿组成。祠堂内的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地面以石板铺成,两边各建有一走廊。如今,朱家祠堂虽已没落,但从其面积之大、雕饰之精美及门洞之多,便可看出这个家族曾经的繁华。

桃墅村:古浮梁第二大商业重镇

桃墅为“桃花源别墅”之简称,坐落于山峦叠翠的浮梁西湖乡,曾是浮梁北部的第一大集镇,也是古浮梁地区仅次于景德镇的第二大商业重镇。不过,这样一个地缘偏僻的村落,为什么可与当时的手工业重镇——景德镇相提并论?

桃墅地处皖赣交界、徽饶古道要冲,自宋朝起,往来于鄱阳湖一带至湖口、彭泽诸县的客商多聚集于此进行瓷茶贸易,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桃墅村初具“三街四弄二槽门”的格局;到了元代,浮梁县内流传着“一桃墅,二江村,三港口,四勒功”的说法,可见桃墅在经贸、军事、交通等方面意义重大;清朝年间,桃墅的商贸达到鼎盛,堪称浮梁之首,村内茶号有13家之多,“别墅林立,文人鹊起,凤浩蝉联,商铺皆满”,就是对其最好的形容。年,桃墅村所产的红茶曾远销至前苏联,国务院为表彰桃墅村对中苏友好关系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特为其颁发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落款的奖状。这份写着“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至今仍悬挂在桃墅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

如今,前往桃墅村,须先从浮梁境内向西北方向前行,进入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辖区后,再沿东北方向回到浮梁县西湖乡,最后穿过一条狭窄的山道,即可到达群山包围下的桃墅村。下车后,驻足远眺,只见漫山的参天古树连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海,其间有3条溪流跌宕而下,汇合于桃墅村的南口,并在三溪交汇处冲积出了一座小山丘,丘上有一棵千年古枫巍然耸立,此情此景是为“三溪绕笔”。

桃墅村的南口附近,有一处叫白蛇岗的山脉,村中大户汪氏的“忠烈祖祠”就建于此处。忠烈祖祠,庙祠合一,背南向北,前有象山,后靠狮山。其主殿为“一进三层,横跨五梁”的形制,汪氏神像居中安坐,四相公、四金刚威严侍立左右,雕像两侧还有挂有一幅对联:“出将入相武将皆文官并出,定国安邦封侯与拜相同辉。”

听人介绍,过去的桃墅村还有两座雕梁画栋的大宅——建成于明崇祯末年的“汪宅”和“苦菜公大宅”,前者为“三间五架两层穿斗式”的形制,后者是景德镇目前发现的唯一明代时期的三层民居。上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两栋明代建筑遗存,人们已将“汪宅”和“苦菜公大宅”整体迁建到了景德镇博物馆。

作者简介

江华明:中国作协会员,景德镇市作协主席,市文联调研员,江西省作协常务理事,省滕王阁文学院第二届特聘作家,在《当代作家》《花城》《大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上百万字,曾获92年度“萌芽文学奖”与江西省第五届“谷雨文学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江华明小说精选》《炮楼》,长篇小说《尖锐的瓷片》《龙窑飞》,作品入选多个选刊选本。

朗读者简介

牧言:中国诗歌诵读联盟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创作联盟朗诵艺术委员会专家成员,广东省文化学会演讲与朗诵专业委员会总顾问、全民悦读最美声音全国朗诵大使、中国诗歌春晚“十佳青年朗诵家”、广东省“最美阅读声音”奖获得者、团省委特聘“广东青少年文化艺术导师”,曾先后为主流媒体及各大阅读平台录制大量诗歌美文作品,并长期活跃于各地的专业朗诵艺术舞台,许多作品广为流传。END

协会会长

胡镇华

音乐制作、排版编辑

李如萍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景景、德德”为旅发大会吉祥物

迎江西旅发大会传瓷都历史文化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