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光明日报茶文化是这样在唐诗宋词中传播的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http://m.39.net/pf/a_5777861.html

唐诗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不少篇章早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而茶诗在浩瀚是诗词海洋中独树一帜,别具风味,令人读来如品香茗、口齿含香。

唐朝时期茶诗词文化迅速发展阶段

唐朝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唐朝统治者包容开放的心态,促进了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对外传播。茶叶作为饮品,也正是从唐朝时期,开始走入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日常饮用的佳品。尤其是茶叶的文化内涵被进一步提升,提炼出清心宁神、高洁淡雅的文化特性,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唐朝诗人才子大多爱茶,因此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茶诗词。

白居易写过《山泉煎茶有怀》: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所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白居易喝茶时想着给爱茶的朋友寄茶,所以有许多知道他爱茶的人,也喜欢给他寄茶。白居易往往写诗答谢,比如《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萧员外寄蜀新茶》等。根据统计,白居易一生写过50多首茶诗。

七碗茶歌(节选)

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是卢仝在品尝到友人孟谏所赠的新茶之后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而成的,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开篇赞叹朋友的新茶口感极好;中间即是在品尝茶之后的体会,因茶味好,卢仝一连喝了七碗;最后一部分是提醒喝茶人不要忘了摘茶人的辛苦,要体会茶农的艰辛。整首诗行文如流水,诗文长短错落有致。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节里山上的僧院,看到东边篱笆的菊花黄了。世俗的人多数喜好喝酒,有谁又真正知道茶是多么香呢?

酒是俗人喜欢的,茶才是与禅境自然相配的事物,养心如僧者,当解茶香,以菊为伴,茶可清心,菊则清幽高洁,让心贴近自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修身之道。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全词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成的抒情形象,抒发了作者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之情,立意奇巧,跌宕有致。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就中国国内而言,茶文化的传播毫无疑问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从古代中国开始的茶文化传播,我认为也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来实现大范围广泛传播的。唐宋以后,由于有了京杭大运河、海上运输以及传统陆上快马、驿站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包括茶叶买卖在内的经贸、文化交流及人员往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元明时期,就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这些驿路干线辐射到王朝疆域的四面八方。

虽然,远古时炎帝神农氏很早就发现利用了茶叶,但直到唐朝开始,特别是宋朝皇帝带头饮茶论茶,饮茶风尚兴起,茶文化开始在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徽州、建瓯、泉州、广州等中原、沿海一带大规模地传播开来。《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一在记叙茶圣陆羽时,明确地记载到:“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可见这种传播,正是因为茶叶的买卖而形成的。

令人遗憾的是,古代史料中不像今天这样每年对全国的茶叶产量、交易额等有准确而详细的统计,这给我们今天了解历史上各朝代确切的相关数字造成了相当的困难。不过,陈椽先生在其《茶叶通史》中分析说“唐代茶叶产量已超过万老担,约等于10万吨,万市担”。陈椽教授还以唐朝安徽茶叶为例,这样写到:“据唐宪宗元和时(--)《郡县志》载,唐玄宗天宝元年浮梁(原属安徽),岁出万驮,税15万多贯。一县如此之多,全国可想而知。”(浮梁县今天隶属江西景德镇市)而且,为了弥补空虚的国库,唐朝已在推行茶叶由官家专卖政策,到唐德宗时,采纳户部侍郎赵赞建议,开始征收茶叶税。

北宋时,茶叶有了更大的发展,因为有高额利润,且为了用茶叶与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展“茶马互市”,大量换取急需的战马,所以实行了比唐朝更严格的“榷茶制度”,即对茶叶实行国家专卖。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年),宋朝榷茶高达.2万斤。

到清朝乾隆时期,茶叶已经开始大量卖到了海外。陈椽的《茶叶通史》说:“清末茶叶产量有显著增加,从出口数量来看,比明朝增加很多。同治七年()海关记载的出口数量就有公担。历史上最高出口数量是光绪十二年(),达公担。加上边销茶和内销茶的数量,就更可观了。”

那么,何谓非贸易性的茶文化传播方式?在我看来,不以买卖、经营茶叶赚钱为目的,主要是通过诗词、散文、绘画、歌曲、理论专著及影视等方式展示茶文化的,都是属于非贸易性的茶文化传播方式。

在古代,这种非贸易性茶文化传播方式虽然不如现在形式多样,但也还是有的。公元年(唐朝上元初年),茶圣陆羽写的《茶经》,就是通过非茶叶贸易性方式传播茶文化的。孤儿出身、在寺庙里跟着僧人学会喝茶的陆羽,他自己并不做茶叶买卖,就是好品茶。

陆羽《茶经》任维东摄

穿行在宁夏沙漠里的驼队任维东摄

到了宋朝,宋徽宗赵佶写《大观茶论》,他也是因为嗜茶成瘾、十分好茶,欣然以皇帝至尊,亲自撰写这样一本书,以非茶叶贸易方式来传播茶文化。这两人是古代传播茶文化中非贸易性传播方式的比较典型的代表。

当然,像这种以非茶叶贸易性方式传播茶文化的人在古代也还有不少,比如一些文人雅士在其诗词、散文、绘画、歌曲中关于茶的描述。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有多首诗作涉及到了茶事,作诗咏茶的唐代诗人多达多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著名诗人都写过数量不等咏茶的诗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诗风鼎盛的唐朝,诗歌无疑成为了茶文化在大众中传播的最好方式。

有酒仙之称的李白,虽然有不少诗歌广为流传,但目前只发现有一首咏茶的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他在该诗中赞美“仙人掌茶”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与李白并称“李杜”、享有“诗圣”美誉的杜甫,虽然以忧国忧民为己任,但是所写涉茶诗歌还是比李白要多一点。其中被引用较多的是《重过何氏五首》(其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在《寄赞上人》一诗中还有“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的诗句。

当然,说起唐朝咏茶诗中写得好的诗人,不能不提的是元稹。因为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年少英才的元稹与白居易同科高中进士,从此结为终生诗友,后来两人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最负盛名的咏茶诗是“宝塔诗”《一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而有“茶仙”之称的中唐诗人卢仝,一生耿介正直,虽然因为“甘露之变”受牵连被朝廷冤杀,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流传千古。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或许是受唐代诗人们的影响,在全民喝茶的宋朝,大文豪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朱熹等纷纷书写了脍炙人口的咏茶诗篇。其中,自幼在出产绿茶的四川眉山长大的苏轼一生酷爱喝茶,并对茶饮颇有心得,书写了不少咏茶诗,留下了多篇关于喝茶的佳作。他在著名的《试院煎茶》诗中这样写道: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情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宋代刘松年的“斗茶图”(源自网络)

回望历史,可以看到,北宋延续了唐朝以前的做法,继续把福建北苑的茶当做朝廷贡茶。这个“北苑”在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历史上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夷山产茶区之一,为“龙团凤饼”发源地,古代的达官显贵与文人雅士都以品饮这里的茶为荣。与苏轼亦师亦友、被世人并称“苏黄”的黄庭坚,作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东坡一样酷爱饮茶,并好写咏茶诗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故乡是今天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这里山清水秀,盛产绿茶,“双井茶”就是因为他不断在诗文中宣传而出名。清代杰出诗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评论说“黄集咏茶诗最多,最工”,夸赞黄庭坚是宋代茶诗写得最多最好的一位。有人研究统计过,说黄庭坚写了多首咏茶诗词,比如《双井茶送子瞻》《品令?茶词》《阮郎归?效福康独木桥体作茶词》等。这里,来欣赏一下黄庭坚用了许多典故称赞北苑茶的词《满庭芳?茶》: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茶文化的非贸易性传播中,历代文人骚客的诗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些涉茶诗作中,诗人们大都借物抒情,以茶说事,把自己对人生追求、朋友情谊、家国情怀等感悟,都巧妙地融入了作品中,给人以启迪。或许正是茶激发了灵感,助力形成了唐宋文学的空前繁荣。

但总体上,由于古代传播手段的极大局限,比如说没有今天的互联网,印刷出版术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所以非茶叶贸易性的传播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规模与范围都比较小。那时,茶文化传播更多的还主要是依靠贸易性的传播。

这还可以宋朝以后在中国各地兴起的茶馆文化为证。就最受中国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茶馆而言,常人是需要花钱付钱去买茶喝来体验感受茶文化的,在茶馆里,手捧一杯香茗,大家可以听说书、话家常、聊聊坊间各种逸闻趣事,以茶为媒,促进了相互沟通与交流。千百年来,它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贸易性传播方式,而且在我国许多地方的茶馆、茶楼,其品饮内容、方式还不完全一致,是有些差别的。比如说此地与彼处是怎么饮茶的,用的什么器皿,冲泡的方式、时间、水温如何,煮茶的水怎么讲究,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饮茶风格的丰富多彩。去云南大理喝过白族三道茶的朋友,如果再去四川成都的大众茶馆喝茶,你会明显感觉到茶文化上的差异。即便是云南,各地的饮茶、用茶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哈尼族的土锅茶,基诺族的包烧茶、凉拌茶,其他民族和汉族喜欢的罐罐茶等等。

基诺族的凉拌茶“腊攸”任维东摄

云南保山板桥百年老茶馆任维东摄

地处滇西重镇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有条古街道青龙街,也是“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有一个百年老茶馆,我曾两次进去喝茶。这个临街的老茶馆铺面很小很小,陈设简朴,只能容下几张小茶桌,店主人告诉我,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当地群众,还时常有在此支援滇西抗战的美国大兵来这里喝茶闲聊,感受云南茶文化。

部分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