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雅俗共赏的现代茶文化 [复制链接]

1#
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m.39.net/pf/a_7057267.html

众所周知,中国十大名茶,乃西湖龙井茶居首。

中国十大名茶代表了中国茶叶品种品质与生产制作工艺之最,也彰现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魅力,其中每一大名茶都蕴涵了渊源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

杭州的“中国茶都”称号,也不是自封的,而是有着其自然形成的历史“脉络”,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移都临安,使杭州成为全国的政经、文化中心,他们把中原的儒学带到杭州,同时,也弘扬了杭州的茶文化。

《咸淳临安志》有“岁贡茶叶”之句,宋《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等等。

由此可见,杭州的茶叶,早在宋代就已经列为贡品,巷陌街坊茶馆、茶楼,比比皆是,饮茶之风成为杭人日常起居的一部分。

其实,关于杭州茶叶最早的记载,却要见诸于唐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之句。作为“名茶之都”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也称:“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

乾隆“下江南”,到访龙井,品茶后,赞不绝口,遂封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声名大振,盛誉久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杭州的茶馆是市民日常聚会之所,人们在茶楼喝茶消遣,谈经论道;商人在此打探行情,洽淡买卖;贩夫、香客歇担落脚;乡亲邻里若有纠纷,也在茶楼里排解。一句话,茶楼是平民百姓日常休闲消遣的去处。

进入二十一世纪,杭州西湖周边冒出了众多装饰别致的茶馆。今天的茶楼与过去不甚相同,多数没有了昔日的嘈杂与喧哗,多的却是一份典雅、宁静与古朴。朋友相聚、生日派对活动等等,几杯清茶、几样点心,赏乐品茗,已经成为市人休闲的另一道风景线。许多茶楼装饰讲究,注重文化氛围,茶香、茶具、茶道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

茶馆名也别有韵味,如“青藤茶馆、大佛茶庄、湖畔居茶楼、门耳茶坊、金庸茶馆”等等,不一而论。沿湖的湖滨、南山路、曙光路一带,竟然处处可见茶楼。布置别具匠心,有的小巧玲珑,宛若家庭客厅;有的绿树环抱,回廊曲折,让人感觉静雅幽深;也有的闪耀江南民居的风格。不少茶室用原木铺地,上置藤椅木桌,四壁名人字画,走廊上挂着旧时照片,木橱里陈列着古色古香的茶具、茶碗,花卉点缀其间。耳边古乐缭绕,超凡脱俗的意境,弥漫着浓浓的江南古典民俗氛围。

除了品茗之外,还备有茶食,如茶叶蛋、汤团、瓜籽、花生等,应有尽有。亲朋相聚,有时甚至免去了中餐的俗套。这里有看书读报的老人、有下棋打牌的市民,也有的商人把与客户的洽谈也移到茶室,仿佛在茶室里“谈生意”,比别处要多几分儒雅,多几分水乡情趣。还有的茶楼临湖面市,他们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相融合。

进入茶馆,既可观赏湖上美景,又能聆听弹词说唱、欣赏茶艺表演,“茶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不少洋人也慕名而来,品赏一下正宗的江南韵味,为杭州的旅游业增添了几多乡情。

现在,茶馆遍布于杭州市区的每一个角落,小区的茶室虽没有景区茶馆那么华丽、幽雅,却是老人聚会场所。10元钱一杯的清茶,能打发半天光阴。他们聊天、打牌、搓麻将,几张方桌、几条板凳,品茗清谈,天南海北。风景点的茶室,则另有一番景致,游客在这里观景歇脚;老人晨练后,在这里怡情养性;青年人聚会聊天。15元至30元钱一杯的清茶,居然能坐上半天。总而言之,今天杭州的各个角落,无不漾溢着“茶文化”的香郁深浓。

不仅在市区,就是在近郊的余杭区径山,处于山峦重叠的西天目山中,也笼罩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氛。径山寺,宋代号称“江南禅林之冠”,清康熙帝亲书寺名“香云禅寺”。那里环境幽静,树林密布,流水潺潺。寺院初建于唐代,是颂经、论道、参禅、品茗的好地方!佛经中的“参禅悟道”,其实就是“修心养性”,因为“坐禅”允许饮茶。历代,径山佛教兴起,香火繁盛,“以茶助谈,以茶助经,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

茶与佛,茶与禅,从此,结下不解之缘,有道是“青山绿水礼佛品茗”。旧时,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主持。献茶于僧客,僧客接茶后,不能立刻饮下,而是闻香、观色、再品茶;而后,方可评论茶品,再“谈经论道”。明、清以来,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甚至远播海外。

打造“茶都”新文化加入“世贸”后,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茶叶市场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

随着人们对于茶叶品质意识的逐渐提高,茶叶消费的日渐升温,公众对“茶叶品牌”问题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