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长溪是一条河
作者:霜降
印象中的婺源古村落,似乎都有着皖风徽韵的标配,粉墙黛瓦,青石窄巷;小桥流水,古树参天。
向导图
然而,对于那些只有耳闻没有目睹的地方,内心总是蠢蠢欲动。于是,心灵的向往变成脚下一次次远行。这次跟随向导从赋春镇岩前村的山口出发,目的地便是一座养在深闺我从没涉足的古村。
在小雪节气,季节的交替仍在山里磨合,冬的侵扰被秋意以色彩阻挡。阳光下,在头顶和身边招摇的,是枫香的古红、银杏的金黄、火炬树的红艳,还有野刺莓的橙红。
山道上,落叶铺洒成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彩色地毯,人流中不断的“雀声”和每一次落脚的沙沙声,都会给大山的寂静增加几分。
色彩让山间涌动着暖流,古道犹如一条斑澜的山溪,曲折蜿蜒,伴着欢声与暖意,在山间漫长悠远地流淌,流向要去的村庄。
路上,我们不时碰到一些背包客。随着村子的盛名在外,偏僻的村庄如今成为徒步和摄影爱好者的钟情之地,山里人的见识越来越广。作为主人,热情的戴向导脸上的笑容一刻不停息,不时在三十余人的队伍中来回招呼,为大家拍摄视频,聊山村风情。
向导图
在一座山高处,身边的林木深红浅黄,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苍翠间有金黄和赭红向山谷里蔓延。
向导指着下方:“看,快到了,山下就是我们村。”顺着方向远眺,依稀看到一片白色建筑掩映在树木之中。这时候,似乎应该向山谷打声招呼,听到我们的想法,实诚又活络的向导对着村子的方向“啊噢……”地大声呐喊。
村口的古树群下,是摄影的最佳地点,虽然离最佳观景时间四点半还有一个小时,却早有摄影人架好了三角架,守候那“一半秋山带夕阳”的诗情画意。而我们,也终于来到了终点——长溪村。
长溪村的村前有一条宽宽的河道,因为是枯水期,河床显露,清亮的溪水看不到来处,望不见尽头,一副逶迤不绝的样子,溪上简单地搭着一块长木板供人通过。
“咦,去年来的时候好像是有桥的,怎么不见了?”身边的驴友萱奇怪道。另一位驴友在一旁解释:“今年夏天的山洪将这里的石板桥冲毁了。”仔细打量,河道两旁果然有残存的石头桥墩。(古桥修复听向导说,村里向上争取资金恢复源状修建)
就在经过的路上,还依稀看到傍溪而建的白墙上有粉刷过的痕迹,和没来得及粉刷的齐人高的黄色水印。
长溪村方圆15里都是大山,众多的山泉、河流均汇聚到长溪村的河中。今年雨季超大的降水量,让枯枝落叶拥堵在这里,形成了堰塞湖,冲毁了石桥,淹进了河道旁的民房,不过幸好村民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后来听戴向导说,被毁的桥上一块大石板重达3吨,有三百年的历史。明年,村里将修复古桥还原旧貌。
“无山无水不成居”,虽然洪水无情,可溪水是山村的血脉,千百年来,婺源的各个小山村枕山傍水,民居顺溪流而成,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们坚强、隐忍地生活在大山深处。
据说,长溪村的前后有二百多棵几百年的枫香树,每当夕阳西下和早上日出的时候,可以站在不同的高处逆光欣赏村子最美的秋景。村子别具特色的红枫林景观年年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摄秋。
所以,当我们放下行李,为了折回到高处看夕阳,必须一路带跑。
站在山坡上的古枫树下,回眸山谷,迎面的光芒划过炊烟,洒向村庄,落入清亮的小溪。
夕阳的余晖如温暖的水光在面前流动,逆光的枫叶泛着金光,深深浅浅,在微风中跳动,含蓄而又张扬。掩映在多姿多彩的叶隙间的古村落,粉墙黛瓦,静谧详和。山道上,一位年长的村民肩扛木头缓缓地走向村子……
夕阳、黄昏,炊烟、民居,诗情画意,让枫林中的人也添了几分安宁,飘荡在古树下的心思或远或近,都是一种醉人的幸福。
山村初冬的夜空寒星点点,山外来客打破长溪的寂静,又或许,是长溪本来就很热情,向导在家门前燃起篝火,汇聚了欢歌笑语,山村夜晚的寒冷渐渐被跳跃的火焰融化。
问起向导,是不是因为村里的河流很长,所以村子才叫长溪村,答案是肯定的。
后来查了百度,知道长溪村的长溪河全长37公里,信口可喝的河水流经景德镇浮梁县的地界,最终进入解放后修建的玉田水库(原名跃进水库),库区山峰叠翠,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碧浪涟漪,现在是玉田湖国家湿地公园。
在连绵不绝的群山之中,自从古徽州的先民避难迁徙至此,便给荒蛮的深山带来温情,注入了桃源般的诗意,让古村落以一种“徽州文化”的方式在中国历史长河里跳动闪耀,潺潺流淌。
驴友图
长溪是一座村,也是一条河。千百年来,在大山深处流淌不息,汹涌过山洪,奔腾过清流,坚韧隐世,如画如诗。
今天,我们来到长溪,而长溪,就在那里。
作者:霜_降文于-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