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党史故事儒林村的革命历史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4/5/8 9:03:00
                            

浮梁县北隅,有个儒林村,坐落在江村西南16公里玉笔尖西南麓的田垄里。唐朝末期,朱氏迁此建村。因一条溪水穿村而流,曾名小水锻、流溪。相传此村朱氏与沧溪村朱氏为一脉。沧溪村朱氏人文鼎盛,宋代著名理学人物朱宏,人称克己先生,就是沧溪人。明朝沧溪曾出“三举五员四十八秀”。或许是族风影响,儒林朱氏尊儒崇德,以诗书传家,也是文人代出,故易名儒林。宋时有一名进士,现代有个朱云影,抗战时是国民党军政治部主任陈诚秘书(当时周恩来是副主任),随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因不满蒋介石,弃武从文,到台湾一大学当了教授。村中有位百岁老人朱兆怡,卒于乾隆33年。一百岁时奉旨建坊,至今“百岁坊”犹存。

儒林村地处浮梁县边缘山区,与安徽祁门相邻,交通闭塞,反动势力相对比较薄弱。加之这里四周环山,地势险要,有利于党组织的建立和开展游击战。自一九三〇年,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率领红军多次进入皖赣边区,先后在乐平,浮梁,鄱阳,湖口,都昌,彭泽,秋浦等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革命的烈火就燃烧到了包括儒林村在内的皖赣大地。一九三〇年下半年,湖北省黄梅县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黄梅县的许多同志,于一九三一年初,先后潜来景德镇市北山区。有程国清、余壮飞、张文波、聂年喜、程世斌、蔡水成等三百余人。其中就有来到儒林从事革命活动的,后来在党中央的安排下,赣东北省委与早年从黄梅县出来的程国清、程世斌等人接上了头。在党的领导下,祁浮婺交界地区革命活动如火如荼。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在儒林(柏林)村秘密成立了苏维埃浮梁县第三区;一九三三年十月至一九三四年四月又秘密成立了河西县第三区。程菊香同志任区委书记。一九三四年四月中共河西县委第三区公开成立,程菊香同志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二月,第三区红军在蟟口村镇压了大恶霸朱仿良,许多儒林村民报名参加红军。四月下旬,儒林人民配合工农红军挺进师和九中队攻克了大江村,镇压了原锦江镇长郑中南,恶霸郑家庆等。七月,三四区红海和地方武装攻克了祁门县高塘村。八月初七日,又配合红军挺进师特支队,游击队,九中队,击退了祁门高塘和浮梁勒功、严台、诰峰等地国民党反动派武装约多人的联合进攻。至今村里还保留着“打倒蒋介石”“实行平债分田”的红色标语。

一九三四年以方志敏为主要领导的闽浙赣省委、省军区抽调红十军的两个排,上饶县游击大队的一个排,共一百余人组成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到达赣北浮梁开劈新苏区。经过四个月的斗争,由一个连发展为皖赣红军独立师,一千人左右。河西县也组建了六十七个工农革命团和四支游击中队,在儒林秘密成立的组织也正式更名为工农革命团。

一九三四年七月,以原红十军主力改成的红军第十九师为主组成的红七军团改称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先行北上抗日。同年十月初,进抵皖赣边苏区,先遣队在皖赣红军独立师(又称挺进师)的配合下辗转战斗在浮梁苏区的流口、儒林、新桥、储田桥、大密山、新加源、鸦桥、潘溪、张公井等地,于十月八日到达皖赣边苏区中心程家山,受到了中共皖赣分区委、皖赣分区苏维埃政府,军分区领导及苏区人民的热情欢迎。

一九三四年五月中共河西县委在浮梁县西北境琅溪村成立,石善模,杨正清先后任书记。六月,河西县苏维埃亦宣告成立,主席胡镗。八月中共河西县委迁驻儒林村。下辖四个区委:一区(先后驻外蒋,北斗岭等地),二区驻(鲍家段),三区驻(柏林),四区驻(江村)。十一月下旬,闽浙赣苏区反“围剿”斗争失利,省会葛源失守,国民党加剧了对皖赣苏区的“清剿”,集中一万五千余兵力,分别从清溪、楚岗、英溪、小源、下田等五处向程家山发起总攻。独立师、地方游击队及人民群众武装力量在皖赣分区委统一指挥下,展开了保卫苏区浴血苦战,终因敌众我寡,皖赣分区委党政机关被迫转移。由于红军的转移,儒林村的革命活动也从公开转为地下,中共河西县委秘密转移至儒林后山(施家岭)。

文章作者:张怡

原标题:《儒林村的革命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党史故事儒林村的革命历史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