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5/13 17:10:00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贯通中华民族古今与未来的长河,那么传统文化就是这条河流上的桥梁,而“国学”又是这座桥梁下的基石。现代经济的商品社会、传统文化与“国学”,为什么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对于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学习和传承什么?似乎我们更侧重于形式内容和语言文字,而忽略了精神价值与行为模式,这大概也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如何做好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对接?传统文化不是形式与潮流,而是生活的延续和普遍内容。现代意识涵盖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形成;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物质基础”的稳固与“精神世界”的丰满又该如何加固与平衡?说到这里,由不得使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在读史和念诗的时候,兴趣大都放在了精美的语言文字上,有多少人去认真咀嚼和回味它对精神世界的反映和生活内容的写照?所以才有了在强大商业经济利益面前、促使人们充满了对物欲的浓厚兴趣;文化只是生活的装饰品,“精神”如同忧抱琵琶的怨妇。发展与繁荣经济,我们的注意力似乎更多地集中在以快速消费为目的、加速流通为手段,靠一个平台和加速消费能力带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们似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买、买、买和卖、卖、卖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基础经济的薄弱、文化内容的苍白与精神世界的空洞、结果只能是“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并不拒绝利益的获取、物质的丰富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广泛内容就是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商业的蓬勃发展。商业是发展了,文化的繁荣表面上似乎传统文化占据了传播的制高点,而在现实中只是做了商业的傀儡、并且被利益肢解的支离破碎。完全彻底地商业化和过度地渲染,只能鼓励人们由物欲的不断膨胀而挤压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生存空间,这是必然结果。很有意思的是;自从掀起“国学”风潮后,似乎人人都成为“国学家”,以高屋建瓴的宏伟气势在教导别人如何做人、怎样行事,而少有的检点和自律精神并没有明显地改善社会风气。其实在众多人群中,并不在于我们懂得多少,而重在缺乏自知之明。这不仅仅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大众媒体所存在的弊端,强烈的自我意识忽略了社会公众意识。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文化与精神的商业化,只能说明灵魂同样是可以待价而沽的。尤其是自媒体;范围之广、队伍之庞大,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而是热热闹闹逛集市的人文景观。这本该是彰显民主与自由和谐社会的典范,加大了民众的话语权和宽泛了语言的功能性,并且能够为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一定的推助作用。而事则其反,题材内容的狭窄和语言文字的苍白,大多不是缺乏见地、就是摆岀一付“祖师爷”的面孔示人;更多的“一窝蜂”似的蜂拥而至,不是各抒己见,而是千人一口。不仅体现不出个人价值,而且浪费公共资源,结果同样遭到自媒体的自行贬值。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知识储备不足,精神世界匮乏,自身价值与传播平台不相适应。人人做自媒体是没有错的,而错在了价值取向。文化价值不等同于商品价值,获利的方法与手段不是吃快餐,需要一个学习和沉淀的过程。商品社会与文化市场的转化率在于;首先产生社会价值,才能形成商业利益,这就是我们时常遇到的鸡和蛋形成的意识问题。做自媒体首先不考虑自身素养,一个猛子扎进商业利益中去,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即是公害也无益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