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市政府发言人尹月林介绍了《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成员卞士雷及有关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
《总体规划》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按照新发展理念,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系统谋划滨州未来发展的新蓝图,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下面重点介绍16方面内容。
01.规划层次。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市域为滨州所辖全部行政地域;城市规划区为滨城区、沾化区和马山子镇(北海经济开发区)全域,总面积约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滨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沾化城区两部分。首次将沾化、北海纳入城市规划区,将沾化城区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将北海经济开发区作为北部发展重心进行科学引导。
02.发展目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环渤海湾南岸新兴增长极。
03.城市性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渤海湾南岸的新兴制造业基地、以黄河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
04.生态结构。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生态优先的规划要求,合理划定空间管控边界和生态功能区,系统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打造“三带”(沿黄河生态保护带、徒骇河生态带、小清河生态带)、多廊道(漳卫新河、德惠新河、马颊河、徒骇河、潮河、小清河)、多节点(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05.城乡统筹。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确定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类型。重点打造博兴县吕艺农创小镇、滨州国际足球运动小镇、阳信县水落坡古典家具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年常住人口总规模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6%。年常住人口总规模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
06.城市规模。年,中心城区(主城区+沾化城区)人口规模91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5平方公里。
07.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实现了多规合一。“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农业空间占总面积的47%,生态空间占总面积的39%,城镇空间占总面积的14%。
08.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核、两极、三区、四轴”。一核指中心城区;两极指北海经济开发区、邹平城区两个市域次中心;三区指中部都市区、北部滨海区、南部邹平区;四轴指环渤海区域城镇发展轴、济滨东区域城镇发展轴、邹惠阳无城镇发展轴、博滨沾城镇发展轴。
09.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京沪二通道、济–滨–东等高铁为主的铁路系统,完善高速路和国省道公路系统,加快港口、空港建设步伐,形成与济南都市圈、京津冀和半岛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大开放格局。
10.产业规划。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和经略海洋为主线,全面提升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引导工业企业退城入园,促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并向沿海地区转移;做大做强厨具、绳网、冬枣、鸭梨、柳编等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形成“一核、八区、十二园、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11.主城区空间结构为“一核、三心、四轴、五片”。一核指环中海核心区;三心指老城综合服务中心、高铁综合服务中心、高新综合服务中心;四轴指黄河五路、黄河十二路、渤海五路、渤海十八路形成的“井”字型城市功能聚集轴;五片指新城、老城、东城、滨北、高新五大片区。
12.主城区用地规模。至年,主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35%、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用地1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1%、工业与物流仓储用地20%、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1%、绿地与广场用地13%。
13.主城区交通。对交通性主干路系统进行快速化改造,梳理提升生活性主干路,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布局公交、停车、慢行系统,构筑城市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络。规划路网密度8公里/平方公里。
14.城市特色风貌。凸显平原城市特色,延续“四环五海”空间格局,完善提升以水为魂、以绿为脉、水绿交融的城市特色,塑造水名城、城依水、生态滨州的城市特色风貌。年人均公园绿地11.6平方米。
15.公共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
16.城市更新。开展城市“双修”,延续文脉、强化功能、增绿提质、加密路网,挖掘存量、闲置和低效用地,充分发挥土地效益。重点对老旧住区、城中村、低效使用的工业区、商贸及物流用地进行有机更新,调整旧城区人口分布,提升旧城区服务职能,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来源:滨州传媒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