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商贸区迈向都市经济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跨出坚实步伐
盘龙区素以商贸立区,全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引领带动全区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展布局优化升级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目标,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科学确定片区功能和定位,形成了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布局,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和双龙片区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主城中央商务区、北部山水新区、东白沙河片区、茨坝片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经济。
经济实力显著攀升*的十八大以来,盘龙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和亿元大关,年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三位,年达到.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元,按不变价计算,近五年年均增长达9.57%。
产业结构转型重塑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48.88:51.12,三产占比首次超越二产,成为我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服务业向中高端迈进,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持续巩固。年,三次产业比调整为0.72:30.14:69.14。
服务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八大以来,新兴的以产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楼宇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竖起来的园区”,楼宇总量和规模跃居全市前列。全区投入使用楼宇共84栋、.3万平方米,共有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46栋,其中税收亿元楼14栋;总部集团型企业65家,其中世界强及中国强知名企业27家。荣获“中国楼宇经济最具投资价值城区”、“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称号。
从专注城市发展迈向城乡一体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面对有城有乡的新格局,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城市现代化全面推进建成区面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1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年区划后的88.72%提升到95%以上。年以来,新增城市道路18.01公里,总里程达73.28公里,与滇中、空港、经开区等外部联系更加紧密。立足“精心、精细、精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年至年,市容环境和城市管理综合考核位列主城五区第一。
以城带乡良性互动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破解水源区保护与发展矛盾,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年区级财政对水源区累计投入达40.11亿元。水源区道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年至年,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3公里增加到.99公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从87%达到%,通自然村(村小组)公路路面硬化率从31%提升至99.4%。实施水资源联通工程,实现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2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出列,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乡收入比由年的2.73下降至2.27。
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提升,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宗,面积.66万平方米。持续推进北京路、盘龙江景观亮化提升改造和东二环立交桥亮化维护工程。组建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和治乱、治污、治差、治堵8个专项工作组,全面开展21条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新增环卫一体化面积万平方米,实现主城区全覆盖。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推进“厕所革命”,完成2座示范公厕改造,辖区座直管公厕和座社会公厕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开展“绿道建设”规划设计和荒地变绿地、硬地变绿地和绿化盲区提升,植绿补绿2.73万平方米,在全区重要道路和节点摆放花卉.4万盆,新增城市绿地15公顷。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完成虹桥村、茨坝村地块一、羊肠大村一期等项目征地拆迁,稳步推进周家营石闸村(二期)、马家营村、清水河村、龙头村三期等一批旧村旧厂改造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实质性启动大波村二期、金刀营村、白龙寺村等改造项目拆迁工作。加快环球阀门厂、羊肠大村、龙池村等项目安置房建设,上坝片区(竹园村)、中坝片区(郑家村)、清水河村等项目安置房实现交付。完成王旗营小区、德惠小区微改造。金刀营城中村改造项目拆除现场从经济急行*迈向经济和绿色GDP齐头并进,生态优势充分彰显
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改善环境质量取得突出成效。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实施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转移四大工程,完成“农改林”5万余亩,一级保护区核心区移民搬迁人。牧羊河、冷水河两条入库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森林覆盖率从年的59.96%提升到66.54%。建成一批城市公园和小游园,完成了机场高速、昆曲高速等绿化景观提升,北京路成为靓丽的都市大道。年以来,新增城市绿地.6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9%和43.27%。
实施最严格环境管理综合整治盘龙江、金汁河等5条入滇河道及19条支流,其中盘龙江盘龙辖区段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水,松华坝水库平均水质达到Ⅱ类水。铁冲小流域治理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长江以南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近三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97%以上。成功创建为云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云南省生态文明区。
扎实抓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涉及盘龙的25个项目完工15项,其余10项正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河湖“清四乱”行动,“一河一策”整治入滇、入库河道,水源区龙潭保护、清水河水环境整治等15项重点工程完工,建成20个雨污调蓄池、2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2.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东白沙河、花渔沟黑臭水体整治验收销号,全区9个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在年河(湖)长制工作年度考核中全市排名第一。狠抓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喷雾洒水常态作业、大气环境质量小时通报、大气污染防治日常督察等制度,实施降尘喷洒作业,在建筑工地、拆迁工地、无主工地、道路扬尘、渣土运输、面山“五采区”修复治理、城市绿化管养斑秃整治、工业企业物料堆场管控等方面“八管齐下”。扎实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对“散乱污”企业进行排查整治,主城区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群众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民生事业成效显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历经近七十年发展,建成各级各类学校所,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全省最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认定。
稳步发展卫生健康事业,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家,床位总数由年的张增至张,增长58.2%;卫生技术人员由年的人增至人,增长68.22%。编制完成《盘龙区医疗卫生资源布点布局专项规划》,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社区“三高”慢病管理项目,青峪社区打造成全市首家“健康社区”示范点。巩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果,全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开通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服务的机构达21家。开展水源区“健康大篷车”精准巡诊活动,家庭医生签约实现贫困、特殊对象全覆盖。医院完成迁建选址。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格局,新建成4个社区老年人“爱心食堂”、新建或提升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个,新增养老床位张,新增养老设施配建面积平方米,“互联网+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文旅融合发展,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乡全覆盖,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完成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36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或改扩建,12个“书香盘龙”智能阅读书柜布点投入使用。举办盘龙江文化艺术节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斗牛节”“茶花节”等文化惠民活动余场次;涌现出《小小昆明人》《龙泉探梅》等一批非遗文艺作品,庭院滇韵实验剧《闻一多》《钱南园》成功排演,《明清文人咏盘龙》书籍顺利出版;闻一多公园民间历史文化展览馆、晋氏宅院面向公众开放,赛典赤.赡思丁墓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年接待游客人数.32万人。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5%,成功创建“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民生保障大幅提升“十二五”以来,累计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9.6万余个,新增城镇就业31.8万人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年,全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同比增长8.1%、8.5%。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年的1.03万人增加到22.59万人,企业退休职工平均养老金从年的每人每月.88元提升到.35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提升到元,连续七年居全省最高水平。
同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网密度。盘龙号路、盘龙号路等13条道路及昆明市第十四水质净化厂等项目如期开工。北京路北端连接西北绕城高速立交工程、龙泉输变电项目及10千伏电力通道等项目已完工。在中央商务区继续推动盘龙号路、盘龙号路建设,完善片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片区交通环境;在北部山水新区加快农科南路等项目推进力度,新建沣源路龙头街地铁站和农大西校区沣源路两座人行过街天桥,缓解交通压力,解决人车矛盾;在东白沙河片区开工建设盘龙号路、盘龙号路,完善片区路网、水电管网,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沣源路龙头街地铁站人行过街天桥效果图社会治理能力提高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首创“两委两站”、“五级治理”等社区工作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试点工作,打造一流的营商和政务服务环境,形成了对群众和企业问题的全面快速响应。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等称号。
来源:昆明日报、区融媒体中心▼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