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北连黑龙江省,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吉林省地貌差异明显,形态多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这里的古代先民们劳动、生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多彩的古代文化,更为后代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吉林省的地下文化遗产不仅是吉林省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更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地下文化遗产是指埋藏于地下的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存,是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有形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与考古学中所提到的考古学研究的资料和凭据——“文化遗存”“物质遗存”意思相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的发现与研究工作主要是由考古工作者承担和完成的。
若依“史迹之调查虽可视为现代考古学一项内涵,相对于史迹调查来说,考古发掘才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内涵,是现代考古学出现的标志”,那么,年4月,鸟山喜一、藤田亮策对珲春八连城宫殿址和寺庙址的发掘——吉林省境内最早的考古发掘——可视为吉林省考古学开始的标志。自年至年,吉林省考古已走过了七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回顾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七十五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程,可将其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该阶段,吉林省的考古活动及相关研究主要是由日本学者所把持。如~年,鸟居龙藏、关野贞、黑板胜美等人先后到集安进行调查;年,池内宏、梅原末治、三上次男等对集安高句丽墓葬和城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并出版了大型报告《通沟》(上、下卷);年,鸟山喜一、藤田亮策在延边地区调查期间,对珲春八连城及和龙西古城进行了发掘;年,藤田亮策、山田文英、竹下晖彦等人在延吉市郊发掘了50余座青铜时代墓葬;年,鸟山喜一调查了桦甸苏密城,藤田亮策调查了吉林市西团山遗址和龙潭山山城;、年,斋藤甚兵卫(斋藤优)调查、发掘珲春半拉城(即八连城),并编写了报告《半拉城——渤海的遗迹调查》。中国学者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较少,但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有:20世纪30年代,李文信先生对吉林市郊区的调查,并在《满洲史学》上连续发表了其调查成果;年,杨公骥先生对吉林西团山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学者在吉林省境内进行的首次考古发掘。
该阶段有关吉林省地下文物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句丽、渤海考古,青铜时代与两汉时期考古也略有涉及。总体而言,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很有限。
第二阶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开始全面接手吉林省的考古工作。这一阶段的考古活动以调查为主,伴有小规模的发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榆树周家油坊、乾安大布苏、安图石门山、大安傲包山、吉林二道岭子、小阿什、碾磨山等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收获,证明吉林省也曾存在着史前遗存。通过对大安汉书、东山头、扶余长岗子、吉林西团山、骚达沟、土城子、两半山、长蛇山、猴石山、永吉大海猛、汪清新华闾北山、新安闾、延吉柳庭洞、德新金谷等遗址和墓地的发掘,曾引起学界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