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独具特色的原料、地理环境等因素,景德镇瓷业历经千年长盛不衰,最重要的是景德镇有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工匠、艺人们不拟于成法,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吸收、不断创新,形成集大成的瓷器之都。
DAD青花瓷或釉下彩是在泥坯上绘制图案后,外表喷釉料,烧制后表面形成透明的硅化物薄膜。量产的大件瓷器,一般用印花纸将印好的青花纹覆盖到瓷坯上,然后用喷枪喷青花料修饰,最后在外面喷釉料。
一边的邓希平大师惋惜地对我说。这个大泥坯是一个大碗的一部分,用泥数百公斤,几个人合力拉成到晒干最快也得一周时间,毁了之后还要从头再做一个。大瓷坯是几个年轻拉坯工匠做的,他们接某城市景观工程的订单——成品要求做成口径两米的大碗,他们拉了三节泥环,其中最大的口径2.2米,然后分段拼接,没想到最大的在修坯前就碎了。发生在景德镇开发区新都陶瓷园的这一幕,在景德镇随时可能发生。
樊家井一家店铺的主妇利用看店闲暇在瓷坯上描画图案,过去从事这项工作的妇女被称为“画红女”,一个画红女的工钱可以养活三口人;她左边是仿古“海捞瓷”,后面是各式仿古瓷。
新都陶瓷园不仅有这样的大件作坊,也有邓希平这样的大师工作室,更多的是一两间房的小作坊。历史上景德镇瓷器行业分工细致,制瓷分圆器业和琢器业,两大类下又分很多种类。现在景德镇没有明确细致的分工,但大一点工厂、作坊的工种还是细分的,社会上大量流动的,也是掌握某一技艺的工人,如画工、拉坯工、烧窑工等,小作坊往往是用什么工,叫什么人,许多技工在多个作坊兼职,哪有活就去,计件算钱来去自由。
曙光路古玩城每周一凌晨三四点开始,商家和小贩摆摊出售各种瓷器和瓷片,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瓷器研究者以及美术工作者选购、观赏。
初到陶瓷研究所的大学生都要先到工厂劳动锻炼,跟老工人学工艺流程、学技术,用一年时间熟悉陶瓷工艺的四大部分,一年之后邓希平被分配到了研究颜色釉的课题组。年代私营工厂作坊关闭或变成公私合营的工厂,国家给老艺人特别政策,不仅工资待遇高,而且解决子女工作,动员他们带大学生徒弟,给大学生教自己的绝活。颜色釉对于传统的老工匠来说,手中掌握的配方就是他们的命根。学烧颜色釉从原料、配料工艺、施釉方法到烧窑一系列工艺必须全懂,比如当时烧的是柴窑,高宽各5米长18米的窑里面装满匣钵之后,火路是如何走的,什么窑位会烧出什么样的釉色,这些都必须弄清楚;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摆法和烧法也不一样,这些都要记。
过去景德镇无论官窑民窑都祭拜师主赵概、风火仙师童宾、华光神等,烧窑前要“暖窑神”,出窑后要“祀神酬愿”,现在这个习俗几乎消失,三宝村墙上画的行业神已经完全是艺术表达了。
作为女生,邓希平遇到的困难比别人更多一些,传统烧窑时忌讳女人到窑前,所以一开始师傅烧窑时甚至不允许她到窑口前。一方面是徒弟,另一方面作为陶研所的科研人员,邓希平必须随时到窑口测量温度、焰氛等系数,老师傅也没什么文化,写了个“彤”字,说你如果认得这个字以后就可以到窑口来。她当然认得这个字,于是可以随时到窑口。由于她测量温度、焰氛得出的结果比老师傅凭经验观测准确,老师傅也对她尊敬有加。一般来说烧窑把庄师傅摆在窑口前的那把椅子是任何人不能坐的,老师傅却让邓希平坐。诚恳好学加上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方法,邓希平取得老工匠的信任,师傅们不仅给她传授了配方,还教会了她看火烧窑的一些绝活。
化学工程师邓希平(左)一辈子从事高温颜色釉料研究,有多种颜色釉发明。
化学工程师邓希平(左)一辈子从事高温颜色釉料研究,有多种颜色釉发明。
瓷坯晾干以后经过绘图、喷釉等工序,最后进窑炉烧制,以前用木材燃料,上世纪中后期短暂使用煤和重油燃料,现在都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烧制。
景德镇自古称“竹木之乡”,浮梁县之名即取“浮木为梁”之意,低山丘陵植被茂盛,马尾松是当地优势品种,作窑柴烧瓷火焰长、温度高,景德镇瓷器质量与之有密切关系。明代以前,烧窑燃料多半就地取材,清代当地的松柴已远不敷用,从浮梁县延伸到都昌、湖口、至德、万年等县开采。民国初“镇郊三四十里,皆为濯濯童山,所用窑柴,取自鄱阳、乐平、祁门一带。运输远,则价值昂。而且忧其无以为继。年代初到年代中期景德镇进行以煤代柴技术改革,用煤烧瓷只有短暂几年,年代到年代隧道窑由烧重油代替煤。年,邓希平作为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用0号柴油烧颜色釉成功,创造出“钧红”釉。
景德镇制瓷工艺流程图根据景德镇窑厂督陶官唐英乾隆八年所编《陶冶图编次》主要制瓷顺序绘制
景德镇瓷厂年就从捷克引进了煤气隧道窑,但真正使用煤气窑是从年3月才开始。年代景德镇引进棱式窑,为适应新窑炉,景德镇之所以出产瓷器,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市镇周边有瓷业原料40余种,其中瓷石矿和高岭土出露面积多平方公里,矿脉延伸最长达公里。宋代以前此地表面瓷石矿体是充分风化的白色粉状,钾、钠含量低,含铁甚微,土质极佳,为北宋高质地的景德镇瓷器提供了优质原料,南宋末上层优质原料减少,但元代高岭土发现和使用,为景德镇繁荣奠定了基础,而高岭也成为类似高岭土矿的国际通用名称kaolin。
发达水系促进瓷业发展,东埠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一直是运送瓷土和高岭土的主要通道,附近高岭山上的高岭土、瓷土就是从这里装船运送到景德镇的。
景德镇瓷业长盛不衰,除原料地理环境等因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瓷工们不拟于成法,不断探索、学习、吸收、创新。元代发明二元配方制胎之后,移植唐长沙窑、宋磁州窑釉下彩技术,用进口波斯的氧化钴矿物颜料,烧出了青花瓷。之后从元到明清,先后研究烧制成功卵白釉、釉里红、釉上红黄绿三彩、铜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以及薄胎器、青花斗彩、玻璃白五彩、珐琅彩等,烧制技术一直在发展。
瓷石、高岭土、麻仓土等制瓷原料,从矿洞采出之后,需要捣碎成细料经过水洗过滤等工序,做成块状泥坯,然后提供给制瓷业。过去捣制陶泥主要用水力带动的水椎,现在景德镇三宝村仍有一座小型水椎在运转。
尽管《浮梁县志》上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说法,但没有出土遗址和文物确证之前,这一说法仍是猜测。不过乐平县正在发掘的大型古窑址,倒是可以确证唐代景德镇一带,已经大规模烧制瓷器了,也映证了史料所记录唐武德二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供于朝廷,于是昌南瓷名天下”是可信的。唐武德四年()朝廷昌南设立瓷窑博易务,管理瓷窑烧造。当时有陶、霍二窑烧造的瓷器体薄、色素白,莹缜如玉,被朝廷选中进御。就在此时,昌南所产瓷器和茶叶一起,沿着长江、赣江向东、向南,然后飘洋过海,昌南的瓷器为中国赢得了CHINA的名号。
从瓷土到瓷坯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才进入烧制,过去千余年间景德镇一直使用松柴烧窑,最近二十来年才改烧煤气,中央美院毕业生孙宝坤(添柴者)在景德镇农家院里修建了一座烧柴的窑炉,烧制自己的作品。
瓷器烧制之前的泥坯必须完全干燥,遇到阴雨天瓷坯干燥较慢,必须利用窑炉余热使坯体快干,这个工人准备将瓷坯放到正在烧瓷的窑炉上进行烘烤。一窑瓷一般需要烧制20多个小时才烧成。
北宋景德元年(4),昌南镇易名为景德镇,到底是因地名而易年号还是因年号而易地名,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自此以后景德镇瓷器和朝廷紧密联系在一起却是确凿无疑的,宋真宗在景德年间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并且在景德镇设置监镇,开创了景德镇御窑烧造的历史。元朝虽然没有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宫廷用瓷由民窑烧造,有命则供,无命时止课税而已。至元十五年()设立了浮梁瓷局,管理瓷业课税。就在元朝,由于文人参与,景德镇青花瓷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创制出了釉里红、卵白釉等色釉产品,制瓷工艺有了重大改进,由比较软的一元配方,改为加上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瓷坯三氧化二铝增加,耐高温性大大提升,瓷胎烧制中不变形塌体,提高了大型陶瓷器物的成品率。
占绍林被江西省有关机构授予“拉坯大师”称号,他可以将过去需要三次成型的大件一次成型。
他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服务,学生们可以学习拉坯、修坯、绘画、喷釉直到最后作品烧制完成的全部工序。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建文四年(),改陶厂为御器厂。明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大量出口,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资料记载,~年,通过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万件以上。另有资料显示,仅年8月13~31日,经台湾输往日本的瓷器就达135件。此两例可看出当年景德镇瓷器产量之大,景德镇瓷业开始了空前的繁荣。
装窑行话称“满窑”,一些没有自己窑炉的艺术家、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委托作坊代烧,所以一窑里往往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瓷坯,“满窑”师傅既要做到合理摆放最多,又要保证每件瓷器都达到合适的烧制温度,这是原雕塑瓷厂的一个烧窑作坊工人在“满窑”。
开放吸引创业者,景德镇总是有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追求的人。在这里了找到自己的理想,也找到了了自己的生存之道。用自己的创造,推动景德镇不断向前发展。
学工业设计的董全彬放弃北京成功的事业,到景德镇做自己喜欢的瓷器,产品受到一部分茶客的追捧。
马刚刚和李凤娟属于才起步的创业者,他们一个做瓷器,一个做漆器,在景德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景德镇土生土长的邵科,自家楼顶就是作坊,有泥料、有窑炉,有订单就做订单,没有订单自己玩泥巴,不做精致的瓷,一切顺其自然,收入够生活即可。
文祥设计生产的高温薄胎青花瓷茶杯,造型讲究,绘画精细,在传统之上有所出新。
传承创新推动发展,景德镇的大师小匠既有传统的坚守,又有出自传统的创新。邓希平制作的“郎红釉美人肩花瓶”造型色彩完全出自古代,但釉料是邓希平新发明的。
董全彬制作的茶杯、盏全是模仿宋代的,但是出自宋而又越过宋,完全现代风格,也就是宋的魂,现代的壳。
剔透的质感摄人心魄,静静欣赏会被其釉色所深深吸引。
景德镇这家台湾企业的产品展示厅里展示的产品结合了琉璃等多种元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瓷器。
景德镇全市40%人口从事于瓷器有关的工作,瓷器对于许多景德镇人来说,就是从小到大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中国内地收藏热的兴起,景德镇再次成为仿古瓷器的重要生产基地。现在樊家井仿古一条街依然是仿古瓷的主要出产地。
过去景德镇街巷头狭窄、工坊、商铺密布,工坊到窑炉之间的瓷坯、瓷器搬运全靠肩扛担挑,形成专门的搬运行业;搬运工人在狭窄街巷密集人群间轻松自如搬运易碎的器物,堪称绝活;现在景德镇街头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本版编辑:江雨璇值班编委:余珺文章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喜欢请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