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在景德镇浮梁26位艺术家追溯一个移民村
TUhjnbcbe - 2021/7/19 15:4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 http://m.39.net/pf/a_4784103.html

5月的江西景德镇,正在迎接夏天的到来。

距离景德镇几公里外的浮梁县,有一个名为寒溪的村子,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每家的院子里晒满了厚厚茶叶。村外茶山围绕,山上的茶已经采了四道,山下的油菜籽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艺术在浮梁”道旗飘扬在茶山摄影:异想社

在茶田间的艺术巡礼摄影:异想社

寒溪村日常景观,每家每户都晒满整个院子的茶,走在村子里飘着一股茶香摄影:刘倩

寒溪村,这里的村民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从浙江移民而来。17户人家,74人,搬迁到了还是一片原始山林的“史子园”,没有任何生活设施,临时搭建五个大茅草竹棚,一锄一锄开荒拓土,种植茶园。他们在这里扎根、生活,并与原住民不断融合,几十年后的今天,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

至今,村子里的人还会说浙江与江西本地的两种方言,在漫山茶园的角落里,也还留有曾经荒山的影子,桑松挺拔在红土山上,诉说着历史又历久弥新。

这片1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对于艺术家来说充满了魅力。年的春夏,来自5个国家的26位艺术家、建筑师、音乐人、创意人来到了寒溪村,开启了一场艺术和乡村的互动项目,回溯历史链接未来,为艺术赋能乡村带来一个特殊的样本。这是“艺术在浮梁”项目的第一期,选址为江西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以史子园小组为中心辐射的村落内与周边茶园。

SoundBlanc白在茶山上演落日氛围音乐会摄影:刘新征

●艺术回溯:移民村的历史

艺术家刘建华多年来的创作和陶瓷有关。小时候成长在景德镇的他,常听闻浮梁县和移民村的故事。不过第一次来到传闻中的“移民村”,还是因为这次“艺术在浮梁”。

他了解景德镇的过去,也熟悉这里的乡村,刘建华在走遍了整个寒溪村的村子和茶园之后,最终将创作地选在了村外,一段废弃的水渠。这段水渠是上世纪移民迁移至此之后修建的水渠,这是移民村曾经仰赖的灌溉水源,滋养了村子数十年,最终因年的大洪水冲毁而废弃。

刘建华《渠道一之形》远观摄影:刘建华工作室

刘建华《渠道一之形》近观摄影:刘建华工作室

刘建华《渠道一之形》近观摄影:刘倩

刘建华在两段废弃的水渠上,安装了十几个雕塑,雨滴造型,尺寸不一,错落有致地排布在水渠之上。

在尝试了多个颜色版本之后,刘建华最终将雕塑颜色选定了淡蓝色,与深色石渠,广阔的绿色田野,雾蒙蒙的远山层叠,天青色的天空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似乎链接了过去,也指向当下和未来。雨滴滋润着历史,也营造了新的时空体验。

邬建安《记忆的容器》摄影:刘新征

艺术家邬建安,同样以回溯历史的方式进行创作。他来到寒溪村之后,到村民家里收集了很多过去的容器,罐子、瓶子、筐……

对于寒溪村民居,艺术家的第一印象即是那里有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种类繁多的容器,寒溪村的居民有许多移民,他们来自数百公里以外的千岛湖。

家中所存的容器,其中一部分随着他们迁徙而来,在今天,它们的实用功能可能大多已经褪去,但是看着那空空的容器内部,似乎装满了对一个时代的回忆,以及这些容器对自己曾经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骄傲回忆。

mafmadmaf《亚特梁蒂斯》互动感应装置摄影:刘倩

mafmadmaf《亚特梁蒂斯》摄影:刘倩

多媒体艺术家mafmadmaf在村子里一座老宅的房间里,营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现场。地面上铺满了厚厚的一层茶梗,房间中间则是由竹编容器组合成的声音互动装置,竹筛上撒着一层白米,当观众晃动竹筛或者拨动白米,互动装置即能感应并传达出海浪的声音。

Mafmadmaf在这里并置了不同的时空,海浪和海水声指向的是房主人曾经在浙江的老家,早已沉入了水底,而这间房子,曾经是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新居,如今也成了旧居。辅以满屋的茶香,营造了一个多维的幻象空间。

●艺术介入:在自然中营造景观

艺术家马岩松将作品选在了寒溪村周围山上的制高点,可以看到整片茶山和村子。

马岩松《灯》摄影:田方方

马岩松《灯》傍晚摄影:田方方

但是这里很少和人发生关系,擅长建筑空间打造的马岩松选择了这里,在山顶打造一个虚拟的“建筑空间”,通过半透明的材质聚集了天空、云朵和树木的斑驳,色彩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艺术、建筑以简约的方式介入自然,让人与自然在这里发生了关系,却没有改变自然原有植物、山体的存在。

谷文达《碑林散系—艺术福椋》摄影:谷文达工作室

前辈艺术家谷文达以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艺术方式更偏向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谷文达选择了两块石头,因为来自山东曲阜,所以称为“儒石”。

艺术家分别在重8吨和7吨的石头上以包裹的方式刻字,刻字也是由谷文达通过笔画组合创造的新字,两块石头分别刻“艺术”“福椋(浮梁谐音)”的笔画缩写文字。两块石头摆放在村子的路边,成为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也愿意接受的艺术景观。

沈烈毅《空游云行》摄影:异想社

沈烈毅《空游云行》摄影:刘新征

艺术家沈烈毅的创作也与自然有着直接关系,他用的是浮梁当地的材料竹子。他选择了茶山中的一块凹空地,并将多棵竹子移植至此打造了一片新竹林,并以竹编织成巢,构造了一个并非是完全封闭性的空间,在竹巢四周,留有类似窗户的孔洞。艺术家介绍,他探讨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沈烈毅在山上工具房的另一件最呢《翘翘板-工具房》,他经常创作的跷跷板系列,一侧在房外,一侧在房内,观众可互动。摄影:刘新征

林小蕙《竹韵·生腾》摄影:万象

项目中也有一个特殊的案例,是以自然元素介入当代建筑中。艺术家林小蕙的《竹韵·生腾》以竹子为素材,对游客服务中心营造的景观,看似营造一方庭院的艺术景观气息,实则用艺术再造自然植物与人文环境的美学生态。与在地建筑相互融合,结合廊柱和桅栏进行系列创作。同时,再次将林小蕙向塔特林致敬的系列作品融入其中,在倾斜耸立中环绕、施转并向上生腾,展现无限张力与柔美。

●绚烂:海外艺术家的视觉传达

中国艺术家善于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寻找历史记忆并以此进行创作。而数位海外艺术家则更善于从视觉本身出发,他们都选择了色彩斑澜的颜色,来装点这个美丽的茶园乡村。

保拉·皮维(意大利)《梯》摄影:刘新征

保拉·皮维(意大利)《梯》摄影:刘倩

当观众来到寒溪村,穿过满眼绿色的田野、蜿蜒的田间小路,一件高20米的彩色梯子,在游客服务中心欢迎各方来客,在一片灰白色的江南建筑中格外耀眼。这是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保拉·皮维的《梯》,特意为寒溪村所创作,成为艺术在浮梁的标志性作品。

真壁陆二(日本)《浮梁共生之家》摄影:刘倩

真壁陆二(日本)《浮梁共生之家》摄影:刘倩

真壁陆二(日本)《浮梁共生之家》摄影:刘新征

来自日本的艺术家真壁陆二,在村子和茶园交接之处,选择了一处储存工具的小屋进行创作。艺术家从日本寄来多片彩色木板条,这些木条有的刷成纯色,有的描绘了风景与树木。这些木板拼接,组合拼接在旧屋的3面外墙,成为茶园里一片漂亮的风景,也成为很多游客的拍照打卡地。

大卫·歌诗坦(以色列)《对饮》摄影:刘新征

大卫·歌诗坦(以色列)《对饮》摄影:刘新征

来自以色列的艺术家大卫·歌诗坦同样选择了茶田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对饮》是为浮梁这个盛产茶的地方所定制,两个矗立于田间的“茶杯”,绿色茶叶在茶杯底层,热气腾腾升成彩色的线条,形成两张对望的面孔,犹如一对好友在田间饮茶,惬意而美好。

玛丽亚·维尔卡拉(芬兰)《上善若水》摄影:刘新征

水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是如此。芬兰的艺术家玛丽亚·维尔卡拉的作品是关于寒溪村当下水源的创作。

如今,寒溪村的水源来自地下水,而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会有一个储水槽(水塔),这些房顶上的金属水塔成为附近村庄的特殊景观。

玛丽亚·维尔卡拉将金属色的水塔设计出不同的颜色和样式,邀请村民们选择喜欢的样式,在自家的水塔上镀上颜色。全村有20多户人家接受了邀请并实施,晚上的寒溪村,房顶的水塔成为村子里特殊的景观。

●旧屋改造:那些村庄的故事

如何将艺术真正融入乡村,如何在乡村寻找过去的记忆?艺术家向阳与山籁组合共同改造了一座山边的旧房屋,包括两间房屋和房前的院子。

山籁组合《半野花园》摄影:刘新征

山籁组合《半野花园》摄影:刘倩

山籁组合《半野花园》摄影:刘新征

山籁组合选择的是废弃的房前的一片荒地,用当地的花花草草、鹅卵石、苔藓,重塑了一座半野生的花园,所有的材料都来自寒溪村周边的野生植物,小花开在墙角,对面则是开阔的田野和茶山,《半野花园》是很多人向往的田间花园。

向阳《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摄影:刘倩

向阳《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摄影:刘倩

老房子内部则由向阳来改造,他对两间旧房屋进行粉刷,刷了17层不同颜色的漆,最后刷成白色墙面,让两间屋子与其他房屋没有任何区别。同时,艺术家在村子里收集了过去几十年的图像资料,并从中选取了人们劳动的经典形象和画面,将这些形象和画面刻划在墙面上,刻划过程中,不同色彩的墙漆一层一层露出,一幅幅彩色的画面呈现在墙面上:制瓷、采茶、制茶、洗衣、盖房……寒溪村过去的记忆,都保留在两间房屋里。村民看到墙面上的图画,就如看到了他们的父辈,和他们的过去。

倪倪霍城于瑒《我·家·乡》摄影:刘新征

在寒溪村的一个粮仓里,霍城与于瑒通过摄影、插画、影像和文字的形式共同完成了小型特展《我·家·乡》,这个项目由倪倪策展。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即是村民的巨幅肖像摄影,这些肖像摄影或是悬挂,或是摆放于空间中,每一幅摄影都突出了人物面孔,这都是移民们最为鲜活的表情,没有任何修饰,是时代变迁给给他们的脸上打下的烙印,他们是这个移民村最为真实的样貌。

于瑒《我·家·乡》插画摄影:刘倩

于瑒的插画则通不同色彩的插画描述了不同的移民形象,但是他们都有同样的动作,奔向前方,就像移民村的村民一样,从浙江而来,奔向新的生活。

于瑒《向光心乡》摄影:刘新征

马良《青梅竹马照相馆》摄影:刘倩

其实在半个世纪之前,当移民们从浙江迁移至浮梁时,也经历原住民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改变,移民与原住民不断融合。艺术家马良找到了一所旧房屋,是移民来到寒溪村之后最早的一对新人结婚的婚房,他们在这里落脚、结婚、生子、生活,村子的人才越来越多。马良找到了夫妻两人年轻时的照片,并为他们PS了一张虚拟的结婚照,通过装置影像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马良《青梅竹马照相馆》摄影:刘倩

马良《青梅竹马照相馆》摄影:刘新征

马良还通过网络征集了百余对夫妇在儿童或者年轻时的照片,为他们PS成情侣照片,在展览现场展出了60余对夫妇的合影,他取名为《青梅竹马照相馆》,历史、家族、记忆、爱情这些话题都在这座旧婚房里被探讨。

TANGO《泉有米酒酒馆》摄影:刘新征

TANGO《泉有米酒酒馆》摄影:刘倩

TANGO《泉有米酒酒馆》摄影:刘倩

村子里还有一套旧宅,原来的主人叫王泉有,在浙江老家时就擅长酿造黄酒,他后来迁移至寒溪村,继续酿酒。艺术家TANGO选择了他的老屋,通过外观的墙绘到内部改造,打造成了一家小酒馆名为《泉有米酒酒馆》。屋内还描绘了喜庆的财神像,观众来到酒馆可以与财神干杯。

文那《签人计划》摄影:刘新征

艺术家文那选择了一处曾经是理发店的小房子改造成了签房,在现场安置了一尊充满喜感和当代感的塑像。观众可以通过扫描“签喜”老爷爷胸前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景德镇浮梁26位艺术家追溯一个移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