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
摄影:刘刚拍摄时间:年5月2日
《嘉靖武定州志》有关“厌次”记载
《嘉靖武定州志》有关省“厌次”和“武定州”沿革
清光绪《惠民县志》有关“厌次”历史沿革
《嘉靖武定州志》有关“惠民沟”记载
《惠民县志》惠民县河渠图中标出的“惠民沟”位置
年台田样板简图,蓝线为“惠民沟”(标注为孙家支沟)
“这就是惠民沟”当地村民盖连君介绍
摄影:武伟军拍摄时间:年5月19日
惠民沟(右)汇入支二排(左)水系
摄影:武伟军拍摄时间:年5月19日
今日惠民沟(左侧)汇入支二排
摄影:赵新孟拍摄时间:年5月23日
支二排往北注入沙河,左为引黄灌溉渡槽
摄影:武伟军拍摄时间:年5月19日
惠民县,隶属滨州市。地处山东省北部平原,黄河下游北岸。东邻滨城区,西接商河、济阳,北与阳信县接壤,南隔黄河与高青、邹平相望。东西宽46.5公里,南北长51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惠民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惠民”成了惠民人与生俱来抹不掉的印记。地各有名,名以表意。从地名的演变传承上可以了解一个地域的发展变化脉络。这里最初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惠民”?啥时候的事?今天我们就翻阅典籍史料,来寻找“惠民”县名的那些故事。
以“惠民”为县名的历史并不长,距今天也只有短短的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滨州市各区县中最晚的。“惠民”名称虽然叫的晚,但惠民县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它最早的名字叫“厌次”(厌,读ya,同压意),而且与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有关。《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嘉靖武定州志》载:“始皇东巡厌气,次舍于此,又名其地曰:厌次”。由此可见,惠民县的最初名字叫“厌次”。厌次(惠民)置县到今天,有多少年呢?根据《史记》等文献推论,秦始皇赐名“厌次”是在他第三次东巡,即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年),距今已经有年。
厌次县域地理位置重要,历为州、府治所所在,特别到明清时期,扼守北上京师要道,有着“鲁北首邑”“燕津门户”“神京锁钥”之称。“厌次”名称,或改或废或省入阳信县,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浪花回旋,而真正的消失是在明朝初建时的洪武元年(年)。《惠民县志》载:“明洪武元年,省厌次县入棣州”。“厌次”县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明永乐元年(年)棣州避讳改称乐安州。宣德元年(年)八月,徙封乐安州的成祖朱棣的次子汉王朱高煦,也想学他爹朱棣的样子,密谋以乐安州城为据点起兵,抢他刚刚登基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位。时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李浚,因父丧丁忧在乐安州家中,闻变后遂改名换姓躲过追杀,急速北上京师北京向皇帝告变。明宣宗亲率大军,一举将叔叔朱高煦拿下,平息了这次叛乱。宣宗皇帝写下《东征记》,并且下旨将“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以记录自己御驾亲征,武力平息叛乱的“壮举”。
武定州确也挺有“定力”,其后多年间,即使战火纷飞,明清交替,仍然沿用此地名,只是管辖的范围有过些许变动调整,治所则一直未动。到清雍正王朝,励精图治、志存高远的雍正皇帝,显然是发现地处鲁北平原,扼守京师南下要道的武定州的战略价值,在雍正十二年(年),将武定州升为武定府。武定府成立,府置附郭县,取名“惠民”,编户九十八里。“惠民”县名始见于志书典籍,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以“惠民”为县名,寄托着“施惠于民”愿景。“惠民”两字命县,实际也是借用县境内的一条排水沟,它的名字就叫“惠民沟”,所以在惠民县也有“先有惠民沟,后有惠民县”之说。惠民沟是什么时间挖掘的?是谁主导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在原县史志办主任路公老师的指点帮助下,查阅档案史料,实地走访探寻,慢慢理清了脉络。据《嘉靖武定州志》川泽篇中记载:“惠民沟距州城东南二十里,沟南望徒骇河。河溢北流于黑漥潴焉。景泰中,黑漥水遥侵州城,乃谋开沟东北三里,导黑漥于沙河。民赖之,因氏曰:惠民沟”。明朝,刘嘉桢(字永浮,武定州人,曾任河南尉氏县令)所做的《棣州赋》也有“沟曰惠民,防郡郭之浸淫”。《山东通志》记载则更为详细“惠民沟,在县东南二十里,明景泰中,徒骇河溢,北入黑漥,因凿此沟,以导水入沙河。岁久湮塞,嘉靖二十四年大水,佥事王烨,再加疏浚,民甚赖之,因名惠民沟”。据此可以断定,惠民沟,开挖于明景泰年间(年-年)。那又是谁主导开挖惠民沟的呢?通过查阅《嘉靖武定州志》职官表发现,景泰年间知州恰恰只有一人,他的名字叫计昌。计昌,字汝贤,浮梁人(今江西省浮梁县),景泰元年庚午乡试进士。在其名下还特别注明:“严而不苛,廉而有为”。所以,知州计昌就是开挖惠民沟的决策主导者。而嘉靖年间的武定兵备佥事王烨(字韫孟,南直金坛人),在嘉靖二十四(年)大水后,对淤塞的惠民沟进行重新疏浚,恢复排水防灾的功能,周围老百姓又得以依赖此沟,消除水患,安居乐业,因此他的名字也被史料记录下来。
从惠民县地图和实地走访,可以发现在麻店镇王家店子村和岭上刘村以西,张铎村和西邢村以北,前、后屯以东,有很大面积的空白区,这里就是明清时期,承接徒骇河溢水之地—黑洼。实地走访附近村的老年人,还记得这里有黑洼之称。年2月,惠民县人委组织全县各区群众在这里进行台田样板改造,低洼面貌得以根本改善,惠民沟的排涝作用慢慢减弱,并改称为孙家沟(因流经孙家村西)。随着全县排水网的逐步完善和白龙湾灌区建成,现在的孙家沟(惠民沟)在孙家沟村西北,并入支二排往北直通沙河,结束它的行程。这条在明清时期,给附近村庄百姓带来惠利的排水沟,随着徒骇河河患的解除和地形面貌的改变,作用越来越小。作为曾经以其冠县名的惠民沟随着名称的改变,渐渐地被人所遗忘。
翻看泛黄的档案史籍资料,让我们了解“惠民”县名的那些人和事,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不论什么时代,为民众利益所想所为,真正做到“施惠于民”,你就是不想留下名字,也会因你做出的贡献,在某一天被人找出来、说起来,就像计昌、王烨由于“惠民沟”“惠民县”被今天的惠民人所怀念并将继续传颂下去。
本文来源于:惠民县档案局(馆)—武伟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