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茶文源远流长的安徽茶文化上
TUhjnbcbe - 2021/9/12 22:24:00
北京酒渣鼻医院地图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35.html
源远流长的安徽茶文化(上)

——在“安徽人文讲坛”的演讲稿

一、东晋南北朝

东晋元帝(公元~年)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称“贡茶千斤,茗三百斤。”(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桐君录》)宣城郡产贡茶,庐江郡出好茶。东晋南北朝时期,宣城郡辖今宣州市、池州市、芜湖市等,庐江郡辖今安庆市大部、六安市和合肥市部分,皖南、皖西两大茶区雏形已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

二、唐代

“歙州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唐代,歙州所产方茶品质优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地区尤其喜欢。每到新茶季节,在前往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买茶的大小茶商络绎不绝。

唐咸通三年(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记载当时祁门茶叶生产的盛况:“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由于祁门茶叶“逾于诸方”,所以每年新茶上市前一两月,全国各地商人携款来祁门,“摩肩接迹而至”。

在唐代,歙州是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产量大、品质优。歙州茶不仅销往国内广大地区,而且远销国外,形成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敦煌变文集·茶酒论》)的空前盛况。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舒州潜山天柱茶甘香芳美,颇受时人看重,也引来诗人的赞美:“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唐·秦韬玉《采茶歌》)“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唐·薛能《谢刘相寄天柱茶》)

“宣州鸭山茶,亦天柱之亚也。”(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宣州鸭山(鸦山、丫山)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唐时名重一时,远传京洛。

早在中唐,安徽茶不仅风行大江南北,而且流于塞外。建中二年(年),常鲁出使吐蕃,吐蕃王赞普取来茶叶若干,“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唐代流入藏区的就有安徽寿州之霍山黄芽和舒州之潜山天柱茶。

“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唐·顾况《茶赋》)“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唐·皮日休《茶鼎》)舒城所产煮水风炉美观耐用,与越窑茶碗并称当世第一。

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茶圣陆羽评“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即天下第十泉。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唐代,安徽不仅有名茶——歙州方茶、舒州天柱茶、寿州黄芽、宣州鸦山茶,更有名器——舒州风炉,名泉——庐州龙池岭水,因而造就了辉煌的安徽茶文化,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茶艺表演大师——常伯熊。

三、宋代

“鸦山著于吴歙。”(北宋·叶清臣《述煮茶小品》)“横纹出自阳坡。”(北宋·吴淑《茶赋》)“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北宋·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宣州鸦山茶在北宋依然流行。

由北宋宋痒《赐知广德军龚会元进先春茶敕书》、欧阳修《赐知舒州齐廓进新茶并知广德军浦延熙进先春茶敕书》知,广德先春茶与舒州茶在北宋曾作为贡茶。

南宋周必大游九华,“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九华山录》)周必大认为池州九华茶可与北苑贡茶媲美。

“浮槎山在庐州慎县,其上有泉,其味与无锡惠山水不相上下。……余甚爱山泉,而浮槎水特佳。”(北宋·欧阳修《浮槎寺八纪诗》跋)欧阳修认为庐州浮槎山泉与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水不相上下,又作《浮槎山水记》,推崇有加:“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欧阳修认为浮槎山泉远胜龙池山岭水。

宋代,安徽茶叶作贡,庐州慎县浮槎山泉水饮誉茶界。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华茶道》《中华茶艺》《中国茶文化概论》等大学教材,独著、合著和参编《中国茶文化》《中华茶史》《茶文化学》《茶席·茶会》《世界茶文化大全》等大学教材和著作十多部。

作者:丁以寿

编辑:朱砚文

审校:丁以寿/高超君

·END·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培训中心

茶事培训持续招生中

报名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文源远流长的安徽茶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