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
年全国劳动模范丁来保专访
看着乡亲们背靠金山,却无能为力只能守着苦日子,他心急如焚,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
数十年的发展,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村民增收,乡村发展记在心上,培训村民,打响品牌,扩大市场,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老丁”。
他,就是全国劳模丁来保。
艰苦奋斗
架起脱贫致富的桥梁
西湖乡地处浮梁县西北黄山余脉赣皖交界处,这里绿水如黛,青山环绕,村民们忙着采茶,制茶,在迷人的茶香之下,大家脸上的表情满是幸福。
时间回到几十年前,那时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时村民们只能在清明前后,制点上好的绿茶,或骑着单车,或身背肩扛,沿着小路,赶早去到临省安徽的茶市售卖,辛苦不说,换来的收入却很是微薄。
这样的情景,丁来保看着很痛心,背靠金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村民们却只能守着苦日子。一番思索,丁来保毅然决定放弃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辞职下海经商。他要通过自己的“金点子”,为茶农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让乡亲们脱贫致富。
创业的路,并不平坦。谈起这段经历,丁来保说有迷茫、有艰辛,更有义无反顾的坚定。他从小就对家乡的茶叶情有独钟,如何让家乡的茶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是他不断思索的问题。
丁来保很清楚,仅仅靠着喜爱和情怀,是没有办法达到目标的,他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丁来保独自前往邻近的安徽打工、学习,细心揣摩安徽人制茶、售茶的经验。
一人在异乡的日子很不好过,那段时间,他也想过放弃,也想过回到家乡,和村民们一样,忙时耕田,闲时制茶补贴家用。但最终丁来保选择了坚持,他说,“我是带着信念走出来的,一定要带着成果回去。”
一年后,他返乡创业,于年以个人资产作抵押贷款,创办了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了当地农民和市场之间的第一座“桥梁”。
勇于创新
开创“公司+农户+基地”新模式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当公司发展不断走上正轨,个人收入也不断提高的时候,丁来保并没有感觉到开心,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是丁来保创业的目标。
“如何在产业和村民之间寻找最恰当的结合点,以此来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丁来保通过不断的摸索,在当地首创了“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把绿色食品与农业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
新模式的成功实践,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当时,西湖乡村民制茶技艺参差不齐,能够为丁来保提供合格茶叶的只有寥寥数户。“这样的状况,一定要改变。”丁来保暗暗下定决心,他和乡里合作,从安徽请来了十余位制茶的老师傅,免费为愿意学习的村民们培训制茶知识。这一举措效果明显,十几年来,拥有成熟制茶技艺的村民数量不断增长,解决了人手与技术的问题,丁来保“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也得以快速发展。
在这种模式的引领下,浮梁县的针形名优绿茶快速崛起,不仅西湖乡茶农都在做,还辐射到临近省市的不少地方。现在,茶叶上市的时候,西湖乡会自发形成一条近百米长的茶叶交易市场,四方茶农、茶商都聚到这里交易,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卖掉茶叶;原来茶农只生产红茶,一斤红茶只能卖到三、四十块钱,通过提升生产工艺,改变固有的销售模式,现在红、绿并举,茶叶价格也向上翻了好几番。
说起丁来保,浮梁县农业农村局副主任科员金保全如是说:“丁来保真的是我们的‘宝’,他开创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创收增收余万元,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多人次,让当地农民的山货、土特产成了源源不断的‘摇钱树’。”
争创一流
让家乡茶叶走得更远
“这么多年来,丁来保一直想着的,都是怎样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这里面有很多不容易,也许别人看不见,但作为他的一名老员工,我都是看在眼里。现在村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乡亲们也有了更多的致富渠道,我们对他有信心,一定能让家乡的茶走得更远。”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胡水平介绍说。
“仅仅这样,还不够。”看着慢慢发展起来的山村,略感欣慰的丁来保依旧不满足,家乡的茶叶,还有更大的文章可以做。
创业伊始,丁来保也仿效别人的做法,在茶叶产销上走“高端路线”,把重点放在春茶尤其是纯嫩芽制成的名优茶上。名优茶的制茶时间不长,前后忙1-2个月,而茶叶价高省事。但丁来保做着做着就发现,业务越做越大,发展空间却越来越小。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让困惑中的丁来保醍醐灌顶,果断地采取了相应对策。他深入多地调研考察,决定通过深加工扩充产能,从单纯的贸易向生产上游发展。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买下原来西湖茶厂的闲置厂房,先后投资万元,购买了名优茶生产、加工设备和山货包装加工设备,使公司走出了“小作坊”的历史,并在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在与外地同行交流中,丁来保发现,外地亩均茶园产值效益高,不仅仅是因为品牌价值高,而是他们从名优茶到高、中、低档茶做到了全覆盖,生产、加工时间长达三季,这样既能使公司增效,又能使农民增收。于是,丁来保决定拉长产业链,再上一批大宗茶的采、制设备,大量收购茶农的夏秋茶,实现四季繁忙、月月增收。
采访中,西湖乡党委委员、纪检书记徐琴告诉记者,“作为贫困乡镇,自国家扶贫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湖乡党委、政府一直将茶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扶贫茶园,鼓励贫困户种植茶叶,茶叶的产量节节攀升。为了不让贫困茶农‘增产不增收’,丁来保瞄准了大宗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大好前景,投资多万元购置大宗绿茶精致加工设备,通过对以往不采摘的夏、秋茶叶进行深加工,提升了亩扶贫茶园的茶叶附加值。产品除在江西省内销售外,还销往摩纳哥、毛里求斯等欧洲和非洲国家,深受海外消费者青睐。仅此一项,就为户贫困茶农人均年增收多元,为贫困茶农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字:邹勇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