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茗溪盛氏祖规家训
TUhjnbcbe - 2021/12/4 17:26:00

茗溪盛氏祖规家训

据清光绪丁丑年()续修的《广陵郡盛氏宗谱(卷二、海公支下)》(光绪丁丑岁续修)记载的盛氏宗谱世系:吾盛氏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孙,周穆王封于盛地伯爵,传至汉廷尉吉仕公为广陵郡之始祖,因唐遭兵燹之乱,避居歙之黄墩,世派蕃衍,卜居星散,迨自韶州刺史均公生吾祖十二公讳海,真宗间,由黄墩迁饶之浮梁天宝,故无纪于远,乃纪于近,即以海公立为一世祖焉。

黟县柯村镇宝溪村茗溪坞自然村,人口人左右,历属池阳府石埭县三都五甲,年划归黟县。据《盛氏宗谱》(清光绪丁丑年续修,年)载,广陵郡崇本堂原自广陵郡(今江苏杨州一带),唐朝黄巢起义时迁歙州黄墩,唐进士、韶州刺史均公之后裔海公被尊为徽州盛氏始祖,后迁江西饶州浮梁县天宝盛家墩,再迁休宁三十三都(今休宁鹤城镇汪村、冯村),明宣德年间,文通公迁池州石埭县(今黟县柯村镇宝溪村茗溪),至今已近年历史。广陵郡崇本堂宗行辈份排行:文贵添福德、廷元仲世一、大本成正显、芳芝启士宏、孔学明新进、逢兆志光兴。文通公后裔至今已历十九世,为徽州始祖海公的第三十四代后裔。

《盛氏族谱》记载,清乾嘉时期,茗溪盛氏可谓名门之后,“盛氏一宗始祖讳海,字巨济,因黄墩徙于饶州浮梁天宝中,遂名其所居处曰盛家墩,育二子,其后蕃衍四散,出居浙江台州者有之,出居浙江婺州者有之,出居福建三山,出居江西九江者有之,出居徽州太平、出居江苏淮堧者皆有之。有官至侍郎讳淘,癸酉生,中承朗讳子邵,己丑生,侍制讳武仲,字毅然,壬申生,状元及第至右揆讳度,字量洪,戊辰生,知县讳文绍,甲戌生,提干讳夬,壬午生,正奏讳附凤,丁卯生,继而或登仕版或执技艺,往往不可计算”。

据《盛氏族谱》《方氏族谱》(敦本堂残本)和《杨氏总谱》(年重修四知堂—辉股原派)的记载,在清朝太平兵燹之乱前,盛氏曾五世同堂,其中仅“仕”字辈男丁多口,“一”字辈男丁多口,同村方姓的一个字辈男丁60多口,还有“昂家培”、张(章)坞、上垇等人家居住,如果加上上下两代人口,足有多口,位于世仙公祠的茗溪书舍名噪一时,石埭、太平、祁门等地生源纷纷前来受学,一时村邑文风昌盛,光绪丁丑年章宗瀚将军(清光绪年间京宁城副将、从二品武职将军)、池州秋浦经进士陈之瑞、祁西恩进士芗圃叶芳等官宦和文人墨士应茗溪盛氏家族邀请为盛氏族谱撰序。

祖规家训[太高祖皇帝训]

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附十六条]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警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孙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

诫逃匿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宗谱家训]

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睦族党;饬闺閫;种阴德;敦礼仪;戒谗憸;戒骄横;戒奢吝;戒游荡;举族长。

(录自盛氏广陵郡崇本堂德馨堂合谱《盛氏宗谱》

宗谱的主要内容有谱序、题词、凡例、谱论、恩荣、图、节孝、像赞、考、宗规家训、祠堂、世系、世系录、传记、仕宦录、志、杂记、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二十多项,其中派系、传记、宗规家训几个部分为主要内容,尤其是宗规家训更为显眼,传世价值颇显。

《盛氏宗谱》宗谱家训篇的内容既有国家的法令家族化,又有本族意愿的条规,同时也承传着祖辈由来已久的道德文章,以及族人必须遵守的权利义务等,凡世间所有行为,在这里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规范条文,宗谱的政治化极强。

《盛氏宗谱》除了这些族规族法外,内容还有添丁簿、行辈歌,明晰宗族繁衍秩序,以及领取和保管宗谱的规定,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祠堂外的大门墙角内侧竖嵌着一块“禁碑”,禁止在某些地方开山取土和渔猎。品读这些族规族法、家训、禁碑等内容,对今天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工作很有延续参考意义。

法律、道德、文化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三大力量,家规、家风、家训,是延续家兴业旺的三大传统,包括家谱在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同时代塑造伦理道德的社会基因。延续“家风文化”,是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广陵盛氏后世子孙不忘历史,恪守圣贤哲训正家风。盛氏家风严谨细致,重德扬善,传承有序,先辈忠勇、后世表率者皆有之。

[博学善辩的盛均]

唐代韶州刺史盛均,唐南安桃林场(今永春桃城镇)人,字之才,从小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文名震一时。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登进士第,官至刺史。当时,有舍人皇甫焕,博学善辩,自视甚高,每次宾客登门,便置酒延坐,探经问难,客人多不能一一作答而退席,独盛均对答如流,与之连续辩答数日而不厌,时人称为“劲敌”。盛均认为白居易的《白氏六帖》有疏略之处,便广搜经史,贯穿百家,扩成十二帖,人称《盛氏十二帖》,颇为时贤所称道。其一生著述颇丰,现存《仲尼不历聘解》、《人旱解》、《真龙对》、《送建安郡守之任序》和《桃林场记》等文献。盛均的文章,多能针对时弊,切中民生。

[盛度清廉好学,藏书编书无数]

北宋宰相盛度,字公量,祖籍河南,是铜陵县董店镇人,徙居余杭县,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曾祖盛珰曾为吴越国余杭县令。盛度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宋太宗端拱二年乙丑科()进士。补济阴尉时,轻装步履,深入民间洞悉人民疾苦。历官试学士院直史馆、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宋仁宗天圣年间,入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景佑二年拜参知政事,迁知枢密院事行宰相权。数度起落,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旋奉命出使陕西,勘察疆域,先后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呈献宋真宗,真宗称其博学。

盛度好学,家列图书,归不释手。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注释御集。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有《愚谷集》《银台集》《中书集》《枢中集》四集,以及《中书制集》《翰林制集》二集。盛度以清廉闻名,家有不少藏书,每当公事闲暇,即埋头读书,手不释卷。曾与李宗谔等一起编纂《续通典》《文苑英华》等书。盛度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五十载,圣旨曰“不以宠利而居成功”。又锡宴宠赉,图容御赞,并赐牡丹一本,使荣归故里,所谓“敕赐承恩,衣锦通显”,盛度为稳定边疆,奉献国家的爱国精神难能可贵。

茗溪坞村简要介绍

盛氏始祖文通公,系徽州海公第十六世后裔,由徽州休邑三十三都冯村迁池州石邑三都五甲,卜居建村,漫山古木,林荫蔽日,劈山种植,茶园广袤,茶味香清,泉水甘甜,遂命名“茗溪”,已近年历史。茗溪坞在柯村镇所有带“坞”字的村落中,是一个山坞最深(坞深1.5公里)、村子最大(村域面积0平方米)、历史最长的一个村落。

茗溪坞村落坐西朝东,佛生岭是村庄的东南屏障,村居依绣球型山形呈月牙形,茗溪水自南向北从村中穿过,流入旋溪河。村口通道狭窄,遂名“狭侯”,民居大门偏东。村内东南西北有4口当家塘,祠堂、私塾、古枧垛、水缭车、八板桥、走马楼、古磨坊、老井等古迹分布村中,星罗棋布。村前良田数十亩,产凉水稻谷,米黏饭香。

村庄水口处有有狮山象山守护镇水口,乾隆乙亥年建有总祠(崇本堂),龙王庙、尼姑庵、土地庙、五猖庙、茗溪大社等古建遗迹犹存,还有摸子洞、八家、跑马场、老虎洞古木(松、柳、栗、黄年茶、枫、皂荚、杏、榧等)等天然景观,众星托月。茗溪坞中有一处垛口,古时为把低处水源引到上游为灌溉农田而建,垛的左右两磅间架有大木枧,故得名“枧垛”。枧垛外侧村落称“枧垛外”,“枧垛外”村中又分二块区域,地势高处称“上屋”,地势低处称“下屋”;枧垛里侧村落称“枧垛里”,村中以水沟为界,水沟上方称“沟上”,下方称“沟下”。

年,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皖南柯村地区就秘密建立了农民团或赤卫队。年,宁月生、黄天贵率领驳壳枪队进入柯村。后来从农民团、赤卫队中挑选出优秀青年,脱离生产,组建地方游击队。年柯村暴动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由赣东北派来的红军和皖南柯村地方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皖南游击队,在石医院,方志敏所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柯村休整时又在孙村和老山设两个分院。方志敏在柯村休整时留下一个红十军团的侦察营,加上红军皖南游击队组成余人的红军皖南独立团,由侦察营的营长熊刚任团长,中共太平中心县委书记刘毓标任政委,下属3个营。红军皖南独立团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转战在皖浙赣边,后来扩大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期间盛氏家族积极响应,参与革命斗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茗溪盛氏祖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