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官式建筑浮梁古县衙
TUhjnbcbe - 2021/12/17 19:25:00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880974.html

县衙建筑作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基层办公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鼎盛时期遍布全国有上千座,历经战乱之后现存的县衙建筑只剩下寥寥几座,而且有的保存的很不完整,只剩下几栋单体建筑。

与现存的宫殿建筑和传统民居相比,县衙建筑在总体布局上具有宫殿建筑的缩影,同时兼有当地传统民居的风格特征。

从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建筑是其重要的载体,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建筑能够反映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审美和社会等。

比如说在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其建筑的结构形式、开间进深、建筑层数、建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居住情况和建筑质量的好坏能够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经济情况。

统治者对建筑形制的严格要求,比如屋顶的形式、色彩等可以反映一些当时的政治要求。

对院落空间的丰富组织、对木头材质的情有独钟以及天人合一的主体思想体现着当时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审美。

对县衙建筑的研究,可以学习当时的设计理念、空间组织、设计手法、建设手段等,还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在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中对于寻找建筑文脉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县衙称谓的演变

县衙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有关衙署的记载,最早可见战国《周礼注疏》上有“以八法治官府:一日官属,以举邦治;二日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的记载。

由此可见,县衙最初是以“官府”称谓的,到了汉朝时期,有《汉书》载“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此时可推断县衙被叫做“寺”;比如东汉时期的白马寺在被改之前是一座衙署。

在先秦时期,军营前面习惯插有纹饰,形如猛兽牙状的军旗,称之为牙旗军中有令必须到牙旗之下,后世遂将营门称做牙门,后来称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

军旗-靖海全图(局部)-此卷现藏于香港海事博物馆-图源GoogleArt

这与后来“衙门”的叫法有一定的渊源,到了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录》“公牙”条中提到“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

统治者偏好武学,一些文官的府邸门口也挂些类似于武将的牙旗来展示威风,这为后来“牙门”与“衙门”的互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说到衙门:“《诗》日:‘王之爪牙。”故军将皆建旗于前,曰‘大牙’:凡部驱受约束,察进退,悉趋其下。近世重武,通谓刺史治所曰牙。缘是从卒为牙中兵,武吏为牙前将,俚语误转为衙”到了这里“衙门”一词的历史由来算是真相大白了。

由此可见,“衙门”之从无到有,出于四点:一是尚武风俗,二是门旗变迁,三是同音讹传,四是军旅营门别称之转变。

县衙的建筑规制

衙署的设置是有规制的,为显示等级差别,各级官员衙署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包括油漆彩绘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分,不得僭越。

古代各级地方衙门尽管受占地面积、地理形势、财力贫富、地方民俗及主持建设者的个人意志等因素所制约,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其主体建筑体量大小并无统一规定,但中轴线上的布局都是一样的,中轴线之外则比较灵活。

其归结衙门的建筑布局原则是:地方衙门的建筑布局一般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其一是堪舆学说的制约,具体建筑物随八卦方位图的含义而占位,不可随意变更而禁忌。

其二是受皇家建筑布局、规制的影响,主体建筑物均布置在中轴线上,且不可迫求奢华。

县衙建筑它是由我国古代皇家建筑采用了象征与暗喻等技法所致。

封建社会的皇官和地方衙门在格局、体制上是一致的,可以说衙门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皇宫,皇宫是一个放大了上百倍的县衙。

大明门或大清门表示这个高门内的主人是明朝或者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在天安门(大清门,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中间那段内外边,东西各有三座大衙门,东边三座就是吏、户、礼三部,三座就是兵、刑、工三部,这相当于县衙门大堂前边的东西两侧那两排房子(即吏、户、礼、兵、刑、工六房)。

大堂前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

从天安门进去,经午门到太和殿,太和殿就是“大堂”,中和殿是“二堂”,保和殿就是“三堂”。

保和殿后边是乾清门,乾清门以外是外朝,以内是内清门,进去就是皇帝的私宅乾清宫,乾清宫就是“上房”。

就格局、体制来说,皇宫和县衙是一致的。

浮梁县衙概况

浮梁县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东北方向,距离市区大约八公里,历史上景德镇是浮梁县的一个昌南小镇。

后来宋真宗非常喜欢浮梁小镇的陶瓷,因此用年号赐名景德镇。

浮梁古县衙的建筑具有徽派与贛派相结合的特点,历史上,瓷都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

而浮梁县旧县坡(即:浮梁古县衙所在地)自唐代以来,子直是浮县治所在,是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浮梁自古以来一直是“望县",其县署品级为五品,高出一般县署2级(一般为七品)。

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为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原由便是当地灿烂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中国古代的三大国际贸易为瓷器、茶叶和丝绸。)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诗句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根据《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朝廷茶叶税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

随着景德镇的瓷器扬名中外,地位和规模也不断壮大,远远超过了浮梁的名气,因此浮梁县慢慢成了景德镇市的管辖。

关于浮梁县的得名还有一段故事,县令在修葺县衙时找到一块非常大的木头,但是特别重,叫了好几个大汉也没能运走,正在犯愁之时,天空下起了大雨,沟壑很快也被填满了雨水。

县令顿时心生主意,命令随从把圆木滚到沟里,随着雨水冲到了县城,因此有了浮梁的得名。

浮梁县衙最早是在唐元和十二年代建造的,距今有一千多年,但是没有幸存至今,今天遗留下来的县衙主体建筑是清代道光年间的。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县令另外选址在景德镇建新县衙办公,以至于老县衙被荒废,建国以后老县衙曾被用来办公、学习等,因此县衙建筑群保存相对完整,又地处江南,具有“江南第一衙”的美称。

浮梁县衙占地六万多平方米,东西分为三条轴线,整体布局和其它县衙倒也相似,县衙入口前是一道新建的三开间牌坊,上书大学士,值得一提的是县衙入口的东侧有一座宋代遗留的红砖宝塔,与县衙建筑群相互呼应。

红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称,全塔共七层,从地坪至复盆顶塔高37.8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不设钩栏。

红塔由青砖砌成,但全身呈红色,主要是因为当时建塔的时候,使用的是由石灰、糯米、红泥土和沙混合成的浆,由于长期的日晒雨淋和风化作用浆内的红泥土不断外溢,将青砖染成红色。

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

牌坊后面是一道影壁墙,是修复的,墙上有祥云和莲花等纹饰象征着美好的愿望;照壁西侧有一棵一千两百多年的桂花树,见证着县衙的兴衰浮沉。纵观目前保存下来的县衙都能见到上百年甚至千年的桂花树,可见这一树种是深受各地深爱的,具有富贵吉祥的象征意义。

照壁后面是浮梁县衙的大门,大门三开间,分心槽的平面形式,九条檫承托着硬山屋顶。

两侧有风火山墙与外八字的矮墙连为一体,梁枋和柱子上没有彩绘,而是木头不加装饰的暴露在外面,但屋顶内部的一些梁架上还是有很多细节的连接两个矮柱的穿插枋下有雕刻精美的雀替,穿插枋穿柱出来的部分被雕刻成大象的形式。

矮柱柱础换了一种带有雕刻的石头花纹的材质与穿插枋交接,由大门便可以感受到江南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和古代工匠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对粗细的处理很是得当。

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有中门、东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大开中门迎接”,东门又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出入的地方,上级官员来到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仪门前的院子很大,东西两侧是税收的班房,南侧是仪门;仪门结构形式跟大门差不多仪门后是大堂院,东西两侧分别是一排带有檐廊九开间的吏、户、礼和兵、刑、工六房建筑。

仪门前的院子

大堂院内还有两口古井和四棵参天古树,院子北侧是大堂,又叫亲民堂,五开间,九架前后底,进深分为三部分,有卷棚结构式的前檐廊,檐下无斗拱,但是能够看到一些小的建筑构件在起着斗拱的作用。

亲民堂前的院子

大堂的建筑材料很少用砖,墙体与空间的分割几乎都是用木头分割,其开间和进深的尺度不是一般县衙能及,是现存县衙建筑中的孤品。

其室内光线开敞明亮,不加外装饰的木头原色透漏着温馨亲民的色彩格局。

二堂紧跟着大堂之后,并没有门子房的出现,一条廊道把院子中分为两个天井似的小院落,院内挖有浅浅的水池,与前面的大堂相比显得亲切小巧的多,呈现出了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

大堂与二堂之间天井中有两棵上百年的枣子树,这是当年县官有意栽种的。有句俗话说:“芙蓉花好空入月,枣花虽小结实成”,这里它比喻小小县令能办实事、大事,保一方平安。

这里的天井,它不但是用来采光,更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中设雨蓬甬道供县官以上官员通过,天井两侧有东西厢房,为“公署”,东侧厢房为书启师爷或礼师爷办公之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西侧厢房为刑名师爷办公之地(相当于公安之类人员),里面陈列十八般兵器。

三堂紧挨着二堂,建筑布局和二堂有些相似,同样有两个调节气温的天井,周围一圈环廊。

三堂后左右为东西花厅,是知县娱乐的地方,高级官员或同窗好友在此吟诗弈。高级官员有密谈之事也在此交谈,故也称密室。

三堂后面有五亩地的后花园(逸园),有假山、亭间。是知县与其眷属赏心悦目及县官回避政事之处,这里花木争荣,更有翠竹扶疏。

花园种植的花草树木,是根据知县的爱好来选择栽的。郑板桥就在花园里种竹子。诗曰:“街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现他关心民众疾苦的情怀。

除了三座厅堂建筑之外,东西两轴还分布着督察院、校场、师爷府、监狱等建筑群,,其建筑布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天井和高低错落的坡屋顶构成,充分体现着官式建筑与当地传统民居的结合之默契。

浮梁县衙的建筑特色

由于浮梁县衙处在南方地段,根据当地气候潮湿多雨的特点,县衙建筑主体结构多为穿斗式,可以灵活适应不同大小的空间需要。

并且县衙院内有多处南方常见的天井院落,可以有利于通风散热,调节居住的舒适性。

建筑的室内和室外的门窗都没用其他的色彩和材料进行装饰,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把木头的原色原味展现出来。

比如大堂的梁、柱、枋等建筑构件都是木头的本来颜色,因此整个县衙在质朴中带有几分庄严。

大堂的梁、柱、枋

大堂的梁、柱、枋

大堂的梁、柱、枋

大堂的梁、柱、枋

大堂的梁、柱、枋

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廊道

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廊道细节

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廊道

县衙建筑作为中国一种特有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宫殿建筑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官式建筑体系,填补了中国官式建筑的空白。

县衙建筑远远不像宫殿建筑那样辉煌高大,也不同于民居那样简单朴素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建筑规格。

其既有皇宫的缩影,又带有当地民居的特点,如浮梁县衙大堂的风火山墙和穿斗式的木结构也同样反映着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因此可以说县衙建筑是宮殿建筑和当地传统民居的结合体。

三堂的风火山墙

关于明清时的县衙建筑规制大致可以概括为:

1、主要建筑均集结在南北中轴线上,又自中轴线向左(东)右(西)排开,保持对称格局。

衙门大体都是按中轴线自南向北建照壁、大门、仪门,左右有三班六房,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三堂及其相应的配房。其它建筑有典史衙、监狱、县丞府、主簿厅等分列于中轴线之两侧。

2、“左尊右卑”;衙门均以左(东)为尊,有县丞、主簿佐貳官的,县丞厅居东,主簿厅居西;掌管治安与监狱事务的典史居东,而关押犯人的监狱均居大堂西南仪门之外。

3、“左文右武”。六房的排列,左右各三房,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然后再分先后,吏、兵二房为前排,户、刑二房为中排,礼、工二房为后排。

在21世纪的建筑设计中,开始特别重视建筑设计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因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是一种灵魂文化设计,“建筑文化”是“建筑艺术”的内涵,“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的外现,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建筑项多只能达到美观。

建筑设计,不但要有安全合理适用的功能、经济美观的形式,而且要尊重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条件、风俗习惯,以及深入挖掘并继承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给人以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继承传统文化、获得场所精神要有创新的理念,“尊重场所精神并不表示抄袭旧的模式,而是意味着肯定场所的认同感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

唯有如此才能有一种活的传统,利用变迁与在地方性发现的母线与分支产生关联,使变迁变得有意义。

本文章摄影:高鹿野陈良铭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官式建筑浮梁古县衙